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1418页

。伏思雍正十一年以前。未有总理协办。上未渎陈 于朝。下未扰累于野。十二年以后。官民既已荼毒。工程又复败坏。则总理协办之无容添设也明矣。亟宜奏请撤回。仍归地方官办理。此救弊之根本也。访从前司道间。亦有抵牾之时。实因海塘未定章程。岁修缓工。系先估计。后发钱粮。抢修险工。皆已有工程之后。道员方移司领银。司复详院。必待批准。然后给发。在道以工程为急。在司以钱粮为重。所以缓急之间。多不应手。而有彼此参差之事。此亦应照河例另为酌定者。
至于两防厅管东西石塘。似亦敷用。但偶遇险工。则自尖山至老盐仓。七十余里之石塘。自老盐仓至李家。二十余里之草塘。东西往返。实有鞭长不及之虑。似应将石塘着两同知管理。于草塘另添一通判管理。更为妥协。至于十一年以前。遇有工程。调各丞倅及佐杂赴塘协办。十一年以后。又添调各县协办。不惟一时不谙。且路远不能立至。深为未便。是莫如于在塘同知通判名下。酌量添设县丞主簿。每名下各二员。平日则学习。临时则修筑。胜于一时调拨。至于知县。乃地方正官。应照十一年以前。总不许调拨。惟仁和海宁本县地方官有必应办理者。乃可偶然调用。官制既定。事可徐举。酌其缓急而次第行之。查河工之例。岁修需银若干。抢修需银若干。于本年霜降后。预发明年钱粮。给道员酌量转发工员。备办料物。验收支发。端责道员。一有工程。报明河院。实时抢筑。俟秋汛既过。道员确核报销。如一年平缓。钱粮尚有盈余。一年危险。钱粮或有不敷。据实开报察核。今亦当照此例。除议官及发钱粮应司道会议会详外。其余一照河工之例。端交道员酌办。藩司勿得掣肘。则巡抚稽查。事有端责。工无遗误矣。塘工既有专管。应令工员采办料物。不可派发州县。此亦先务也。土坯塘勒令工员赔补节省之项。应行免除。以免苦累。其连年各县赔垫借拨之项。应速清查报销开除。以免牵混。此皆近年官吏汤火之困。救之不可以或缓者也。若现在塘工。前塘再加修理。自可堵御潮汛。闻建大石塘于前塘之内。似可稍缓。夫役料物。势难兼顾。或归于岁修案内。每年额定修几百丈。庶免急迫之累。否则将大石塘即建于临水之处。以免重费。更为妥协。昔人谓身在堂上。乃可以辨堂下之是非。老先生今日所处之地是也。宜无俟旁参末议。然昔人又谓旁观者清。则询于刍荛。不可无采。此又某昔日同僚之谊。不敢以自外者也。
致杭嘉湖道李坦书研经室集 
阮元
浙江之性。非折不行。乾隆中年。杭城以东。海宁城以东。皆有护沙。而中间老盐仓一段。数十里独受顶冲。则以南岸有牛舌尖沙之故。惟其有此尖沙。吐尖向北。故江水之下也过尖。冲北岸则折而向南。潮水之上也过尖。冲北岸亦折而向南。两头向南。故护沙以生而受冲。险工仅中间一段耳。乾隆五十年间。有不谙塘工水性者。以牛舌尖沙为可恶。若截而直之。则中段亦望护沙之涨。于是截牛舌开引河导水。刷沙一空。孰知不但中段不生护沙。并两头护沙全失。杭城乌龙庙外。全受顶冲。潮扑民居之檐。塘外桑田。尽为沧海。海宁镇海以下。亦皆一片大海矣。余保障危险调剂水性者数年。至嘉庆十一年以后。两头涨沙复生。则以南岸渐复尖沙之故。元方以为深幸。但恐将来复有恶尖沙不直者。故书以奉告云。
上蒋相国常昭不宜筑塘书 
张大受
从来动大众。兴大役者。思贻百世之利。不惜一时之劳。虽使疑朋兴。毅然行之不顾者。惟其利重而害轻也。岂有谋始不慎。冒焉从事。未睹其利。而有无穷之害。犹欲咈民情以为之乎。若今者常昭海塘之筑。实民力所不能堪。民情所大不便。敢为阁下一一陈之。按沿海筑塘。始于浙之海宁。以及于松江之境。乾隆初年。河臣折奏。始及太镇常昭。亦经奉  旨批交督抚议奏。当时委员查勘。除镇洋宝山应筑土塘之外。常昭之境。用水平量勘。外高内低。毋庸筑塘。核奏遵行。此则定案之可考者也。近因台中建白。致有兴筑之议。某等初为昭邑之六河南。与镇洋犬牙相错。地势稍下。所宜接筑。不意尽昭常之境。自常脚浦以北。福山港以西。直抵江阴之界。长一百二十余里。俱在应筑。民心惶惶。无所控诉。何者筑塘捍潮。本以卫民居而护民产也。所定塘基。尚在海滨三五里之内。塘外之田。皆岁收输赋之产。塘外之民。皆力耕奉上之民。同为王土王民。而弃为瓯脱。翦为波臣。其不可者一也。塘基在内。则所占者皆膏腴之产。而非萑苇之场。其间庐舍当徙。坟墓当迁。又不知凡几。若请稍为迂曲。以保世业。苟非重贿胥役。必致触怒官长。近缘定界。值乡民之田宅。稍有违言。几至杖毙。闻者寒心。行见安居佃农。必多丧其本业。流离失所。其不可者二也。筑塘之土。必取诸近塘之地。大都凿濠始得成堤。深阔准其高厚。合计塘基及起土之处。非十余丈之地不能供。以十余丈之广。一百二十里之长。占田殆将万亩。 国家会计久定。未尝轻改。虽坍沙悬课。往往以涨补坍。未获遽行豁免。此之所占。无涨可补。既不可使原户赔粮。势将加派于通邑之田。而斗则纷错奇零。验算莫可究诘。里胥从而飞洒者。又不止此数也。吾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