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10-皇朝经世文编-清-贺长龄-第1271页

修行月诸费。以至抵通盘剥。大约漕米一石到仓。合公私计之。费银四五两不等。而领出涝粮。及运军余米。在京卖价。不过八九钱耳。民力徒困。而 国计何裨。今西北水利一兴。则米谷多而贩粜广。将来可照改折解银。在于本京收买足额。 朝廷之上。岁可增改折银数百万两。而东南办漕之民力。即可望苏于频饥之余也。至于西北米多价重。物力自饶。而生理各足。况且沟渠绣错。既无旷土。春作秋收。复无游民。又谁复为饥寒所迫。御人为暴。甘罹盗贼之刑者。此又不弭盗而盗自弭者也。臣故曰。积漕利 国。富旗安民。莫有过于大兴畿辅水利者也。然必特设专官。尽力修治。毋排于异议。而严核其考成。其不奏功而积效者。未之有也。
敬陈水利救荒疏乾隆九年 
柴潮生
请转救荒之常策。为经国之远图。垦乞  宸断立行事。窃照河间天津二府。自去岁亢旱。荷蒙  皇上截漕发帑。多方赈恤。俾小民不致失所。加以入春以来。  宵旰焦劳。过于桑林之祷。自然甘霖大沛。可望有秋。
然臣愚区区。以为此谓至恩矣。犹未可为本务也。夫谋国如谋家。不可以近忧既解。遂置远虑于不图。治国如治身。不可以标病既痊。遂置本根于不问。古者东南未辟。王畿侯国。皆在西北。王畿不过千里。余递减至五七十里。地可谓狭矣。一夫受田百亩。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仅当今二十六亩有奇。田可谓少矣。而祭祀之粢盛。宾旅之既廪。君卿百官吏人之禄入。赈贷之委积。战阵之刍粮。无不取给于此。费可谓广矣。而且三年耕有一年之食。九年耕有三年之食。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何无备之甚也。则以田制既已尽废。水利亦复不修。平日则卤莽而薄收。一有急。则坐待赈恤为活计而已矣。伏读本年三月  上谕。养民之道。在使之上顺天时。下因地利。殚其经营力作。以赡其室家。非沾沾于在上之补苴救恤。遂长恃为资生之策也。为民父母。民事即家事。尽心劝课。随时区画。俾地无遗利。民无遗力。则家有藏。自可引养引恬。俯仰不匮。大哉  王言。真得足民之根本矣。
臣今不敢泛引。请即以河间天津二府之事言之。查二郡之地。经流之大河三。曰卫河。曰滹沱河。曰漳河。其余河间府分水之支河十有一。潴水之淀泊十有七。蓄水之渠三。天津府分水之支河十有三。潴水之淀泊十有四。受水之沽六。是水道之至多。莫如此二处。故河间号为瀛海。山东之水。皆于此而委输。天津名曰直沽。畿辅之流。皆于是而奔汇。向若河渠深广。蓄泄有方。即逢旱岁不能全收。而灌溉之功。亦可得半。即不然。而平日之蓄积。亦可撑持数月。以需大泽之至也。何至抛田弃宅。挈子携妻。流离道路哉。水利之废。即此可知矣。人方苦饥。而与之谈水利。是可谓之迂图。然  上方赈饥。而即藉以兴水利。不可谓非善策也。今甘霖一日不足。则赈费固不可已。臣窃以为徒费之于赈恤。不如大发帑金。遴遣大臣。将畿辅水利。尽行经理。既可接济赈民。又可潜消旱潦。且转贫乏之区为富饶。一举两得。似救时之急务。筹国之远谟。莫以易此。臣请考之于古。证之于今。为  皇上一一陈之。考直隶为禹贡冀州之域。田称中中。今土壤乃至瘠薄。东南农民。家有五十亩。十口不饥。此间虽拥数顷之地。常虞不给。虽其土燥人怠。风气异宜。亦不应悬殊至此。汉张堪为渔阳太守。于狐奴开稻田八千顷。民有麦穗之歌。狐奴今之昌平也。北齐裴延为幽州刺史。修古督亢陂。溉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督亢即今之涿州也。宋何承矩为河北制置使。于雄鄚霸州兴堰六百里灌田。初年无功。次年大熟。承矩辇稻米入都。示朝臣。谤者乃息。边民之食以充。明汪应蛟为天津巡抚。欲兴水田。将吏皆不欲。应蛟乃捐俸自开二千亩。亩收四五石。惟早稻以立槁。于是军民始信闽浙治田之法可行。今东西二淀。即承矩之溏滦。天津十字围。即应蛟水田之遗址。垂之竹册。非比荒唐。又查 国朝李光地为巡抚。请兴河间水田。言涿州水占之地。每亩售钱二百。尚无欲者。一开成水田亩易银十两。上年直督高斌请开永定河灌田。亦云查勘所至。众情欣悦。又臣闻石景山有庄头修姓。家道殷实。能自引浑河灌田。比常农亩收数倍。旱潦不致为灾。又闻蠡县亦有富户自行凿井灌田。每逢旱岁。其利益饶。又闻现任霸州知州朱一蜚。于二三月间。曾劝民开井二十余口。今颇赖之。证之近事。复确有据。则水利之可兴也决矣。今请  特遣大臣。赍帑金数十万两。前往河间天津二府。督同道府牧令。分委佐贰杂职。除运道所关。及滹沱正流。水性暴急。慎勿轻动。其余河渠淀泊。凡有故迹可寻者。皆重加疏浚。而又于河渠淀泊之旁。各开小河。小河之旁。各开大沟。皆务深广。度水力不及则止。节次建立水门。递相灌注。旱则引水入沟以溉田。潦则放闸归河以泄水。其离水寥远之处。每田一顷。掘井一口。十顷掘大塘一口。亦足供用。其中有侵及民田。并古陂废堰为民业已久者。皆计亩均匀拨还。如此办理。民情自无不踊跃乐从。即将现在之赈民。与外来递回之流民。停其赈给。按地分段。派令就工。逐日给与工值。酌济二三人口粮。宁厚无减。一人在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