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直隶之吴桥宁津南皮。东省之乐陵。直隶之盐山庆云。复由东省之海丰县大沽河入海。其河之西北岸。有陈公堤一道。横障河滨。绵亘数县。凡溢水穿过此堤。即能循路以达老黄河。若不及穿过。而顺堤北行。则转为高阜所阻。不得不灌入吴桥以北之东光等县。直至沧州入海。则兹德州之堤岸。揆之地形水势。断不能保其不冲不溢。若使因其漫决之路。开挖成渠。东与老黄河相通。俾水至有归。免致横泛。此则人力之所能为。而不可不亟加酌议也。但事关河道。又系两省接壤。可否容臣移会两省总河。并直隶督臣。公同会勘。将德州各漫口水道。逐一查验。但有可以引水过陈公堤归入老黄河之处。即应于此建坝开渠。分路宣泄。妥议上奏。请 旨遵行。但得疏导得宜。实于濒河州县有益。
卷一百六工政十二水利通论
论水利日知录
顾炎武
欧阳永叔作唐书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记之其县之下。实兼河渠一志。亦可谓详而有体矣。唐时为令者。犹得以用一方之财。兴期月之役。而志之所书。大抵在天宝以前者居什之七。岂非太平之世。吏治修而民隐达。故常以百里之官。而创千年之利。至于河朔用兵之后。则以催科为急。而农功水道。有不暇讲求者欤。然自大历至咸通。犹不绝书于册。而今之为吏。则数十年无闻也已。水日干而土日积。山泽之气不通。又焉得而无水旱乎。崇祯时。有辅臣徐光启作书。特详于水利之学。而给事中魏呈润亦言传曰。雨者水气所化。水利修亦致雨之术也。夫子之称禹也。曰尽力乎沟洫。而禹自言亦曰浚畎浍距州。古圣人有天下之大事。而不遗乎其小若此。自干时着于齐人。枯济征于王莽。古之通津巨渎。今日多为细流。而中原之田。夏旱秋潦。年年告病矣。
龙门县。今之河津也。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贞观十年筑。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凿。溉良田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所以贮渠田之入。转般至京。以省关东之漕者也。此即汉时河东太守番系之策。史记河渠书所谓河移徙渠。不利田。不能偿种。而唐人行之。竟以获利。是以知天下无难举之功。存乎其人而已。谓后人之事。必不能过前人者。不亦诬乎。
唐姜师度为同州刺史。开元八年十月诏曰。昔史起溉漳之策。郑白凿泾之利。自兹厥后。声尘缺然。同州刺史姜师度顷职大农。首开沟洫。岁功犹昧。物议纷如。缘其忠可嘉。委任仍旧。暂停九列之重。假以六条之察。白藏过半。绩用斯多。食乃民天。农为政本。朕故兹巡省。不惮祁寒。今原田弥望。畎浍连属。繇来榛棘之所。为稻之川。仓庾有京坻之饶。关辅致亩金之润。本营此地。欲利平人。缘百姓未开。恐三农虚弃。所以官为开发。冀令递相教诱。功既成矣。思与共之。其屯田内先有百姓主籍之地。比来召人作主。亦量准顷亩割还。其官屯熟田。如同州有贫下欠地之户。自办功力能营种者。准数给付。余地且依前官取。师度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册府元龟又本传云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读此诏书。然后知无欲速无见小利二言。为建功立事之本。
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楚庄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淮南子魏襄王与臣饮酒。王为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知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知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史记又按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则指此为西门豹所开为人君者。有率作兴事之勤。有授方任能之。不患无叔敖史起之臣矣。
汉书召信臣为南阳太守。为民作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晋书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修召信臣遗。分疆刻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此今日分水之制所自始也。
洪武末。遣国子生人才分诣天下郡县。集吏民乘农隙修治水利。二十八年。奏开天下郡县塘堰。凡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此太祖勤民之效矣。
论水利禹贡锥指
胡渭
陂亦堤也。而实不同。川两筑堤。制其旁溢。陂则环泽而堤之。此其所以异也。陂必有水门。以时蓄泄。考之传记。寿春芍陂。楚相孙叔敖作。有五门。隋赵轨修之。更开三十六门。穰县钳卢陂。汉南阳太守召信臣作。有六石门。号为六门陂。山阴镜湖。会稽太守马臻作。筑塘周回三百里。疏为二门。其北堤石闼二。阴沟十九。南堤阴沟十四。皆古法也。川水暴至。则开高门受水。使水得游荡陂中以分杀其怒。川平则仍闭以蓄水。遇旱即开下门以溉田。利民之事。无大于此者。故易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贾让言内黄界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太守以赋民。民起庐舍其中。自战国开阡陌尽地方。即有废泽以为田者。其后翟方进攘汝南鸿隙陂。而郡人怨之。谢灵运求会稽回种岯崲二湖以为田。而太守不许。陂之不可废也如此。近世逐利而忘害。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昧其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