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命大学士杨应琚。管理云贵总督。驰驿前往。接办军务。 圣谟指画。虽在万里之外。瞭如目前。蕞尔小丑。不难克期扑灭。惟是臣土著●。为元江普洱大道。于夷情地势。略有见闻。不敢不直陈于 圣主之前者。臣窃闻制夷之法。要在先散其党羽。而欲散其党羽。要在安插内地夷民。不使窜入贼伙。而后以夷制夷。则事省而易为功。臣访闻此次莽匪之起。约六千余人。其实系莽匪。约计一半。此外江西湖广及滇地流民。以开矿失业附之者。不下千余。近边●彝胁从者。亦不下千余。是贼少而民多也。臣愚以为必绝其窜入之路。而后胁附之众。可以解散。近岁滇省米价少昂。云南省城。每市石一石卖大制钱十五千文。合银十三两五钱。每仓石三石。合市石一石。以仓石折算合银四两五钱。临安澄江两府。米价少减于会城。然亦不下三两余钱。滇省边界。民少夷多。夷性轻剽易动。偶有小灾。及有军役。安插不善。或致滋生事端。当雍正九年十年间。威远地方夷人小扰。臣时年十二岁。略有知识。又熟闻乡老之言。知当日由威远同知刘洪度抚驭失宜。激成事端。其后元江新平●界内丁左鲁魁两山土酋杨昌。奉李本施文恭等。乘闲窃发。几两年始定。今莽匪之起。进兵仍由元普一路。自元江至普洱路。涉三江曰小江。曰阿墨江。曰把边江。三江瘴毒。二月中旬以至九月中旬。倍于常时。惟普洱府城无瘴。由普洱而思茅。由思茅而普藤。以至小猛羊橄榄坝九龙江。皆属瘴乡。而普藤隘口。瘴毒尤甚。是以军行处必兼调土练。以土练能悉山险耐烟瘴也。土练调自近地。实系熟夷。得其心则可为官军前导。而失之或致入贼。非抚之有道。不能使乐趋事而尽其力。臣愚请 下督抚大臣。督率有司。凡米价少昂。及军役调练之地。设法抚恤。使内地夷民。安插妥协。其奉调土练。并恤其家。使无内顾。然后可尽其力。内地既安。则江广流民。及胁附之众。望风解散。亦可随宜抚剿。如此。则莽匪穷蹙。而扑灭尤易为力矣。
条陈南征时事上经略傅公
黄桂
窃查缅为西南膏腴。僰夷所宅。人柔而多诈。富而无寿。要其地气使然。故诸葛之南征。在乎羁糜。而不不处。迄乎明代。思氏莽氏屡为边患。或一聚数十万。或一反数十年。邓子龙攀枝花之战。以寡敌众。大破缅虏。而犹不能静。陈用宾是以有八关之筑。我 朝百余载来。沧海澄清。不惊烽燧。乃有木匪不恭。负强于彼。方为众酋所畏。阿瓦之王。既先失土。木邦之主。播迁他乡。而内地诸土司。亦多晏安委靡。疏于防备。彼乃得以愈恣其横。虎视哀牢。借衅骋戈。官军御之。又鲜勇略。溃走死伤。殆不胜纪。而八关遂为豺狼道路矣。虽曰小丑。有干体统。是以 天威震迭。声罪致讨。势在难已。我公仔肩万里。披图察形。经画已定。岂复儒生之迂所可得而参其议论者。第以准回之强。亘古为中国患。哲后英主。莫能控制。我 皇上神武所奋。一举而收服之。藐兹缅方。曾何足云。独是南北异势。执此处彼。抑又不能无枘凿焉。云南二十万之秋粮。民食无多。仓储甚少。一有荒歉。邻省之籴难来。则军粮先已可虞。是故缓攻之说。可以行于北者。未可以行于南。计南征者。利在乎速。而欲功速成者。在乎多算而已。缅可量而未易胜者也。以彼闻有征剿之声。协而谋者固众。则亦强者主之。弱者不得不附。志未必同。力未必均。虽率旅如林。皆其村寨顽民。驱冒锋镝。假作铺设。惟恃杀手千骑。劲弩毒矢。专于行劫而已。未曾抗兵对垒。猝然而来。猝然而去。故元明之世。缅数为寇于内疆。亦未闻其能拔一城。踞一郡。此其可量者也。然而未易胜者何。瘴毒不可遽进。江险不可骤踰。野阔人繁。各种散居。南海为大门。左交趾而右西洋。云南一面。特其后户。以云南之一面攻之。明时频岁征缅。卒鲜制胜。即有制胜。不过得其遁归而止。根未绝。息而旋作。况兹木匪之强。兼并诸缅。家于木梳。而阿瓦之海澨。以为凭依。木邦之厂奸。以为羽翼。彼方挟三窟之狡。我乃张一面之网。则其利而进。不利而退。绰有余地。又安所得悉根株而拔之。拔之未克。难处也。我归则彼出。我入则彼又归。彼且疲我于道。而误之于瘴中。兵损帑耗。百姓困于久役。饥馑亦且相仍。成功未果。而滇先受其病。此一面之缓攻所以不为征缅之长策也。则何不为两道并进。以操全胜之局哉。夫缅之所依者水。征缅之势。利用水军。闽粤之踞南海。不过一月之程。可发水军一万。定以抵缅日期。俾云南先悉。斯时之缅贼。闻风而恐。度亦无两全之术矣。其肆然作逆。轻视官兵者。一意外驰。初无内顾之忧也。果闻水军将军临其前。能不急于内顾乎。急于彼则缓于此。而后云南之军易于措手。然又在乎得其要焉。地之利在新街。人之利在沙兵。新街为入缅要口。必先取而据之。严垒固屯。期于不拔。所以资我之水道。而扼彼之咽喉。不可失也。沙兵为缅贼所惮。其人劲而很。攻战无退却。惟礼者首而惠其众。则万数可得而致。多多益善。不可忽也。据定新街。则粮船无患。多聚沙兵。则先锋可恃。于是云南之军。与闽粤之军。按期相望。一由新街顺流而下。一由南海溯流而上。料莫之敢御者。两军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