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莫敢控诉。故偷禁虽严。而偷渡者接踵。臣与督臣俱令先后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获。或出港遇风而返回。计一载之中。共盘获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老幼男妇。九百九十名。内溺毙三十四人。其余均经讯明。分别递回原籍。其已经发觉者如此。其私自过台。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几。伏念内外民人。均属 朝廷赤子。向之在台为匪者。悉出只身之无赖。若安分良民。既已报垦立业。有父母妻子之系恋。有仰事俯育之辛勤。自必顾惜身家。各思保聚。此从前督抚诸臣。所以迭有给照搬眷之请也。及奉准行。过台之后。亦未有眷口滋衅生事者。民鲜土著。则有离去之思。人有室家。各谋久安之计。乃因良民之搬眷。禁以奸民之偷渡。致令在台者困羁逆旅。常怀内顾之忧。在籍者怅望天涯。不免向隅之泣。以故内地老幼男妇。茕独无依之人。迫欲就养。竟至铤而走险。毕命波涛。非所以仰体 皇上如天之覆。一视之仁也。
条陈台湾事宜状庸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卑府既无知识。初到台地。见闻未广。无可以仰佐高深。何敢妄置一喙。顾有不忍不言。不敢不言者。惟大人恕其狂率。而鉴其愚诚。幸甚幸甚。一偷渡之禁不可不为转计也。其间有必不可禁。必不可不禁者。而以现在之法处之。则二者皆失。其必不可禁者。则漳泉内地无藉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一切农工商贾。以及百艺之末。计工授直。比内地率皆倍蓗。而必曰尔其坚坐饿死。无往求生为也。既非为民父母之道。且或亲戚兄弟。在台成业。此既需人助理。彼可相依为活。合之则两全。离之则两伤。此必不可禁者也。其必不可不禁者。则以海外之地。作奸犯科之民。动辄渡洋。于内地为漏网。于台地为养奸。此必不可不禁者也。法当第禁奸民之偷。而不当禁良民之渡。且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何也。将禁奸民。必行重法。而欲行重法。非分别奸良不可。今也不然。惟偷渡是禁。奸良共处其中。岂可概施以大法。不得已以杖责逐回之法处之。即有奸匪。台地无从分别。将亦从轻典。则在奸民岂足以示惩。夫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流奔注。而欲以轻法止之。是以只手而障崩堤。必不能矣。以轻法而止良民之渡犹且不能。而以止奸民之渡更何望焉。沿海内地。在在可以登舟。台地沙澳。处处可以登岸。汛口官役之所不能查缉。虽日日处分数官。无补于事。力不能禁。而徒使良民之偷渡者。有死亡沉溺之惨。有流离失所之痛。既至于不忍言。不堪言。而奸民之偷渡者。仍以台地为逋逃之薮。今日逐之。而明日又来。将致盗贼充斥。奸匪横行。其患恐有不可言者。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仍照前升道吴所议。有来台者。令内地州县。查明有无过犯。取族的保。给照来台入籍。毋使吏胥阻挠。此如开一正门。以待善良之步趋。其有作奸为匪。州县不准给照者。计乃独出于偷渡。而后取而惩以大法。则奸民无可混淆。而良民亦得而乐其业矣。若谓渡台者即非良民。与虽良民而台地必不容多人。以防异日之患。则大不然。夫即今台地。皆闽广流民。闻之当日。其民风气最。近稍浇漓。然终觉畏法易治。所谓奸匪恶少。亦第如斗米之杂升谷而已。一良有司厘剔之即善耳。此在内地亦然。不独台地也。且人之乐生恶死。原有同情。使其室家安堵。农贾乐业。驱之为乱。亦无从者。若以人众为可虑。则台地见在之人。亦未为少也。即内地之人。亦何必不可为虑。渡禁开而台地之人。亦未必遽多。渡禁严而来台之人。亦未尝或减。昨闻之王镇云。近日台民比前加多几倍。盖以不禁渡台。凡农工商贾。来去自如一。自禁之后。一去则不可复来。故来者不敢复去。所以禁愈严而人转多。此玉镇阅历之言。是今日之禁渡。毫无补于 国计。而徒有害于生民。断非可久之道明矣。总因前此台变。祗以居官者撤其武备。隳其纪纲。平时百计以酿乱。临变仓皇而失措。事败之后深讳其故。乃更张其辞。不罪其上而罪其下。以为此流民之所致也。台民之可畏如此也。事事为因噎废食之计。岂可胜叹哉。倘为 皇上历言其故。知当日台变之在无兵而不在有民。在无官而不在民多。今但当择其治民之吏与养民之术而已。则我 天子神圣。必能豁然于中。而不肯鳃鳃为无益之禁矣。至搬眷之说。尤在宪台洞悉之中。更无庸卑府之赘词也。一调任之新令太骤也。
台地重洋远隔。六年一宦。诚属太远。故蒙宪台有请三年更代之举。荷蒙 皇上曲体臣。无微不照。有一年更代之 旨。此诚旷世之恩也。顾卑府以为若求善治。非久任不可。三年考绩。乃千古不易之良法。况台地此时。正须经理。盖台地章程草率。不比内地。内地规模。乘历代文明之治。而台郡自 本朝开疆以前。尚属洪荒草昧。其初乘郑氏草窃之余。苟且从事。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祗为贪黩纵侈之资。未有经理地方之实。是以赋役不均。疆界未正。城栅未立。番汉之处置无法。上下苟安。幸而熟番则朴不扰。生番则顽钝无知。故为易治。至于今日。土地日辟。民人日增。熟番之知识日开。生番之气息渐通。正须廉干能员。经理其地。可以化流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