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73页

许其孝。过矣。抑所谓妨于供养者。于理亦亦非。夫人子之养亲也。小而口体。大而心志。养口体。不过谋滫瀡甘旨已尔。丈夫奋力。终岁勤劳。牵车艺黍。皆可以奉事吾亲。为之妻者。中馈是主。饭浆缝纴之余。乳哺黄口。何妨于业乎。如以养心志也。则含饴弄孙。乐趣倍永。吾知未育之先。盼望綦切。生而疾病。或至不举。未有不伤悼于怀而悲泣者。况其杀是子以亲故也。使亲知其谋。当必惜之恸之。愤之憾之。怨之怒之。悔恨而懑怼之。虽有美食。不能下咽。虽有美居。不能安寝。脱不幸而亲以烦忧濒殆。滋戾尤大。噬脐何及焉。古之人善养亲志。当必深虑乎此。而不敢轻出也。幸也下锸得金。而事遂中止。不然不孝之罪且莫能逃于两间。而猥云孝耶。虽然。其识浅而其志笃也。其事失而其情无伪也。当其埋子之时。惟知有亲而已。非以干誉。亦并不知避恶。皇天降鉴。以多金。俾得免于杀子之罪。而遂其奉亲之心。则釜金之赐。谓天哀其愚而曲全其孝。可也。
爱日堂记  
孙衣言
浦江张主政景青将归寿其亲。就予为别。而求为文以记其居之堂。且为言堂之所以建。盖君之尊甫永宁君。以奉母夫人实为斯堂先是永宁君为知州广西遭赠朝议君讳归。而母戴太恭人逾七十。尚无恙。永宁君始五十。比服阕。人皆劝之仕。永宁君以不忍去太恭人。不复出。构堂于所居之西偏。以为奉亲之所。而颜之曰爱日。此堂之所以名也。予惟先王之制礼也。丈夫生十五而学。至三十而有室。至四十曰强而仕。未至于四十。法固不可以仕。而其时之士。皆有恒产。未尝待禄以为养。亦不汲汲于仕也。古之人为人子之时。其依依于父母之侧者。岁月何其久耶。至于可出而仕。则其父母类皆耄老。人子之事。往往而毕矣。而后出而事君。则其心可以专于所为。此先王之制所以为得乎人情之至。而才德之所由成也。然其时虽可以仕。而人子之有父母者。终未尝以君臣之义。一日忘乎其亲。故有遣使行役之事。则为之君者。必本其将父将母之意。以慰其王事之劳。四牡杕杜之诗是也。盖古者人君之于臣。必观其所以为子。而古人之事君。亦未尝以先其君者后其亲。风俗之所以成道。德之所以美。岂不以是也哉。周之既衰。先王之礼遂废。而人之至性。往往无以胜其嗜欲。于是乃有弱冠而仕。垂老而不归者。事君之日。则可谓多矣。而事父母之日又何其少也。于亲如此。其于君可知也已。永宁君为名县令。擢州牧。仕且日起。以太恭人之老。不复就仕。而奉亲之堂。以爱日为名。盖永宁君之年。于古人为事君之时。而当太恭人七十之年。则所以事亲者。其时尤不可失也。能以彼而易此乎。永宁君之用心。则无愧于古人矣。扬子曰。君子爱日。仕则行其义。居则彰其道。事亲者。道义之至也。顾其名。尽其义焉。可也。今主政又以寿其亲归。犹永宁君之志也。而欲得予言以为堂之记。即以为太恭人之寿。亦可也。
兄弟异居义 
王绅
比世同居。盛德事也。然而非常之道不可以常情守。故圣人不贵。古者制民产百亩。家以八口为率。有弟以为余夫。壮而有室。则别授田。未尝禁人之分居也。且教人以分居也。何也。人以一身分而为兄弟。又分而为兄弟之子。以至于无穷。势由聚而之散。数由少而之多。不能终于不异也。君子谨其异之始。而予之职业。示以勤苦。俾之各成其事而民竞劝。斯亦使人自立之道矣。后世一二贤哲。惩兄弟之争财而私产也。激而为屡世同居之事。意固慈祥恺恻矣。迨其后。无公正之族正以持之。有不肖之子孙以间之。致起争竞。遂至一败而不可止。是始于让。终于争。始于和。终于戾。而一家之气象薾然矣。夫兄弟。至亲也。在于情谊敦笃。不在形貌缠。使既异之后。有无相通。疾病相扶。虽异犹未异矣。如或志意猜疑。神情阻格。虽与之共居止同饮食。而日相睽违。其得谓之不异乎。仪礼之言曰。父子一体也。兄弟一体也。故父子手足也。夫妇判合也。昆弟四体也。昆弟之义无分焉。而有分者。则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此亦言当分别之义。而第以子之私言。义不尽于此矣。虽然。抑有进焉。国君传子。正也。而或改而传弟。岂非雍睦友恭之尤者乎。然商自沃丁立弟。其后弟子或争相代。比九世乱。宋宣传穆与夷弒。诸樊让札王僚诛。鲁隐曹臧。其前事矣。宋之二太。尤可哀恸。岂非以名分无定。而生心者众乎。是故唐虞之揖让。不可行中古以后。夷齐之得仁。难以语季世之心。何也。人心不同。慈惠者难得。而暴戾者不少也。吾闻古王者之子。长则各有分土。诸侯之子。长则各有职业。桓荣诸儿。分经而诵。曹彬诸子。分蓺而营。使不肖不得庇于贤良。贤良不得牵于不肖。所谓父之于子。贤则爱之。不贤则贱之。是乃天地之公心也。夫事贵守常。不贵立异。当图其终。不贵矜其始。能为远虑。谋及子孙。可为深长思矣。
方氏记李默斋实行书后       
陆继辂
望溪方氏记李默斋实行。而述其兄百川之言曰。人之大伦五。以吾所闻见。惟妇死其夫及守贞终世者为多。子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