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59页

于是私谱家状。始多诬不可信。惟私家谱状不可信。故官为之正其失。而官书之疏妄。更甚于私谱。由是天下无复有千年可征之氏族矣。昔在魏世。置九品中正。州郡各有簿状。以备选举。晋宋齐梁因之。家有谱牒。官有图谱.局置郎令史掌之。以制婚姻。故世本及邓氏官谱虽亡。而天下犹得因应劭风俗通杜预公子谱王俭百家谱何承天姓苑魏收河南官氏志等书。以存周官宗人之遗法。及至北朝。有以二字三字复姓改为一字。如破多罗改为潘。与古姓相乱。于是有中原古姓。有代北姓。唐以后又有通谱。有赐姓。有改姓。如理改李。有冒姓。离合出入。遂不可稽。唐人最重谱牒。太宗命儒臣撰氏族志。而国姓卒无定论。林宝撰元和姓纂。而不知己姓所由来。孔至撰姓氏类例。欲剟去张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学者多摭其误。而李延寿沈约白居易等。自述其先。皆取世讥嘲。又何责于杜正伦郭崇韬猥鄙庸人乎。郑樵称唐人谱牒书。如氏族志姓系录衣冠谱开元谱永泰谱韵略姓解等。或主地望。或主音声。或主偏旁。夫音韵偏旁。止可为字书韵书。初无与于姓氏。若夫贵贱无常。地望安可专主。然而后世为家谱者。率单主李林甫郡望之书为据。若是者皆书之失也。以世变若彼。以书若此。由是天下无复有千年可征之姓族矣。且夫郡望所系。大抵断代。自秦汉以后。其善者固有合于祖有功宗有德矣。而于神灵之裔。司商所协。蔑如也。世俗之人。所见陋。不能远览古今。详考厥世。又不能阙所疑。而惑于相沿陋说。称引无稽。不亦蔽乎。即所望不谬。而所望以上得姓受氏之祖。或弁髦相忘而莫之稽。所望以下中闲数百千年绝续迁徙之踪莫之考。所望之人。同时尚有诸族。一概置之而勿之道。其尤异者。本非同望。而或扳重门荫。或货鬻先祖。因缘以为贿利。总之郡望之失。其始偏重阀阅。贵近遗远。其后依托谬妄。以异为同。欲由此考信要难。故不得与古者宗法同善。顾氏亭林谓古者以祖之所自出谓之姓。姓本于五帝。若妫子姬姜之属。春秋诸侯于公子公孙卿大夫。有赐氏赐族。氏族本于春秋。若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以伯仲之属。通志第为二十七类。战国犹称氏族。汉人则通谓之姓。于是姓氏族混而为一。
窃谓族也者。本以昭穆亲近相类聚而得名。书所称九族也。故得与姓氏同文。若夫得姓受氏之始为祖。别子亦为祖。氏姓所同出为宗。继祖者亦为宗。故有远祖焉。有近祖焉。有大宗焉。有小宗焉。先王因而制为义与礼。以纲维而纪属之。是故由身而上至高祖为近祖。自高祖而上为远祖。远祖亲尽服绝。而于其中有盛功德而为不祧不迁者。则凡同出其后者共祖之。共宗之。所谓大宗也。次于始祖。是故同姓而不同望者有之矣。未有同望而不同宗者也。同姓而不同望者。谓同此字与音。而不同氏族所自出。如琅琊太原京兆之王。楚公族及姬姓代北之潘是也。又有同宗而不同望者。则地望房望之属。如博陵之东崔。马粪之别王是也。非百世不迁远祖之望也。方氏出于方雷。其望有三。曰河南。曰开封。曰丹阳。而大宗推河南。出于方雷语见风俗通。而方雷氏见国语大戴记史记。信非妄矣。惟独河南之望。吾且信之。且疑之。而终莫能指其实也。何言之。六朝以前。氏姓书吾不见。若唐以来官私所撰统志。类于本姓之下。署曰某郡。或曰系出某郡。而皆不详其所出之故。及其人名位功行之所由。惟私谱家状。历历言之。大抵造作名字以实其诬。及考其时地事迹。莫不抵牾无凭者。河南之望。由来已远。信则信夫氏族书之云皆然矣。疑则疑夫其时地事迹之终莫可考也。窃尝考之。传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故言氏姓者。黄帝之子孙为多。虞夏商周皆是也。独方雷为帝子。青阳之母氏。着为国姓。谱方族者。或称方雷为黄帝之子。殆不学之陋也。特方雷之裔。其族甚单。在虞有方回。为帝舜七友。在周有方叔。为宣王卿士。在汉前书百官公卿表。哀帝时。有廷尉方赏。乃东海人。后书光武纪。有方望。后为隗嚣军师。以画策不用而去。实平陵人。则不知此二族。前孰为祖。后孰为宗也。若五行志。安帝时。有方储对策。不详其爵里。通志云。汉有方贺。其爵世亦未详。贺或即赏字之。惟方氏之为私谱者。向来咸称西汉末有曰纮者。为河南守。避王莽之乱。迁歙之东乡。三世至黟侯储。当章帝元和初。举贤良方正。历官太常卿。封于黟。及隋开皇闲。有惠诚者。为歙令。其子叔浒。爱歙之山水。因家焉。距黟侯十九世矣。其后有自歙迁婺源者。迁环山者。迁岩镇者。有自婺源迁严州者。严州之方。在唐有诗人干。干生三子。曰珠曰瑁曰理。最为蕃盛。自是方氏散衍天下。闽越吴蜀楚粤皆有。或本于黟歙。或本于婺源。或本于严州。或本于环山岩镇。不暇一一考。要莫不各本其始迁之祖。以着为族。而同以河南为望。盖自唐宋以来。未有或易之者也。吾以为方氏在陈隋以前不可详。而在唐以后则可稽。其望河南也不可知。而其盛于黟歙严州则信而可知也。何言之。河南之望。未详所由。窃意郡望之始。起于汉徙豪右实关中。大姓各系其土著以自别。若曰此某郡之着族耳。其后历代南北迁徙。一时着姓。亦各相沿此制以为称。故陈隋以前姓氏书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