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46页

用之学。每以人心世道为忧。寂居田野。凡一省一郡一县利弊。有所见闻。辄作文以言得失。父师恐遭时忌。辄命取焚之。及入都。私怀欲言者。更非一事。既念事无难易。得人则成。国无安危。得人则治。虽有严令。徒法不行。虽有大贤。势孤不遂。故乃参阅前言。揣度时势。因弊救衰。期以广进贤。稍有补于  圣天子作人之万一。而窃敢以刍荛之意。献之吾师也。临书无任瞻望悚惶之至。
停广额议  
金文榜
唐天宝十载。上御勤政楼。试怀才抱器举人。而通场不录一人。宋元佑初苏轼为知贡举。因恩科命官之多。特奏即位之初。有此过举。谓之恩泽。非臣所识。是知国家为天下得人。一秉大公。臣下固不可以之乞恩。君上亦不能以之市恩。此非独重名器也。士为四民之首。处则式化乡里。出则齐治百姓。择之精而取之严。则得士必才德出众。名与实副。既尊其选。亦养其望。后世以文章取士。士品已卑。近年来文章日趋浮薄。而  万寿及纪元 恩榜开。各省捐输多者。文武大员又奏请分别加广。生员至加倍。举人亦数十。其意谓寒士困苦有年。无出身之路。故特举此以示恩。又创残郡县。甫经收复。借此收拾人心。未始非旷典也。岂知今日之士。其实为有用之学者。百不获一。即使久困泥涂。郁不得志。亦祗谨廉隅之足悯耳。王者甄陶万类。岂能尽人悦之。徒使良莠并进。流品益杂。其拔一二孤寒。使之吐气扬者。惠甚小。其开千百侥幸。使之伤风败俗者。患甚大。昔王杨卢骆。皆一时才俊。而裴行俭犹薄之。聚阘儇捷之徒于庠序。岂能正士习而厚人心。闻明初风俗朴素。生员家始有方桌。凡里中有不直事。争就方桌上讲理。想见当时为士者。犹能恪守古道。今生员之多。车载斗量。里中俱以泛常视之。而生员犹恬不为怪。自命斯文。甚至乖谬荒诞。种种悖理。是以忠孝之教衰。乱贼之萌动。小人道长。至异学并起。而不可遏。整饬之法。宽不如严。泛不如精。庠序之中。一一敦勉于实行。而后激劝得力。教化可兴。不然者。名为士而实非士。一旦出身加民。殃民误国。反为赀郎所笑。此有志之士所以不能起而与争也。捐输一途。奚怪其纷杂不已哉。
请变通广额章程片         
张之洞
再军兴以来。各省团练捐输。俱蒙  圣恩准广学额。仰见 嘉惠士林。至优极渥。惟是人才有限。捐数无凭。近年楚省加广学额。日增月盛。往往一学进额。两倍原数。虽定例加额不得过正。然防剿捐输。既许毋庸并计。永远暂广。又属相并而行。以至一州县所取。动至六十之多。楚省文风虽优。不再期之间。取士逾百。虽曰拔尤。实同竭泽。大学已多节取。小县更难求精。恐数届以还。必至三耦不备。且得之过易。根柢浅薄。文艺粗疏。初学者略识之无。便怀徼之想。幸中者未尝学问。更无求进之心。将向来文物荟萃之区。寖变为荒芜谫陋之习。不学者以为得计。老成者深有隐忧。况人数过众。则官师之约束难。取额过宽。则士林之流品杂。其于士习文风。殊有关系。定例虽有可缺勿滥之条。然 朝廷增其名。而使者减其实。既非臣子所当为。亦乖立法之本意。伏思一县菁华几何。开报动逾数万。谁用谁销。但凭口说。接踵而来者方多。在议奖时不过刻者。 朝廷宽大之深恩。而呈报时不无虚滥者。胥吏朦蔽之故智。伏祈 敕下各省督抚于捐输团练经费呈请广额者。必须切实核减。再为入告。并 饬部臣将原定章程。量加变通。稍为从严。庶名器无过轻之虞。人文无日下之患。臣为培养楚省文风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推广拔贡议 
陈澧
取士之法有二。荐举也。考试也。论者曰。考试善。糊名易书。至公也。荐举不善。夤缘奔竞。多私也。窃以为不然。今之拔贡。非荐举耶。举人进士。夤缘关节者。岂无其人耶。举人进士。文理不通者多矣。而文理不通之拔贡实少。然则荐举之法善矣。其故何也。拔贡始举于教官。必尝试高等而无劣行者。否则惧学政诘责。学政三年一任。其试士也再。又合前任所试以稽其高下。而三年中于士之知名者。亦必有闻焉。及教官之举之也。又一再试而后拔之。非如乡试会试。以一日之短长而去取之也。且一县而拔一人。苟文行庸劣。即不能服一县之士之心。非如乡试会试。可谢以糊名易书。而文字之真伪。素行之善否。皆不得而知也。此拔贡之法所以善也。今乡试会试作獘之案见矣。法久而獘多。防之不胜防。不若推广拔贡。分其登进之途。夫一县之士。文行优者必有数人。今惟拔一人焉。又十二年而一拔焉。其得才也几何。莫若仿乡试之例。三年一拔。其数以州县之大小为差。其 廷试授官也。与进士等。使天下之士。得由二途并进。岂不善哉。至若优贡三年一举。而 廷试例无一等。案同治初。官文恭任湖广总督。奏请优贡 廷试如拔贡例。自是始有一等。此文作于同治前。故云然。若三年一拔贡。则优贡可废矣。
请擢用优贡疏          
湖广总督官文
窃臣考历代取士之法。不外选举考试两途。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獘。请筹变通之法。于是有开特科举人材诸议。臣以为我 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