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24页

。前年岁试招覆时。师生同欢。确有成效。黄君之贤能爱士。南川士民之好义知本。使者敬之奖之。愿通省百六十州县效之。若欲查照南川县办法者。准赴本衙门钞案。语云。富者赠人以财。仁者赠人以言。使者庸愚。不能别画一养士之策。敢以此一隅小补之言进。可乎。
安康县兴贤学仓志序        
路德
难矣哉。师之强人以学也。上士贫而学。中士疗其贫而学。下士虽疗其贫不学。常林之带经耕鉏。王尊之牧羊窃学。阳城之为吏窃读。匡衡之凿壁引光。承宫之牧豕听经。之数君子者。不嗜利。不忧贫。其视颓垣败屋。荒馗古原。皆黉舍也。断虀画粥。糠麧麸屑。即月饩也。有书院而学。无书院而亦学。有膏火奖赏而学。无膏火奖赏而亦学。贫而学者也。上也。吾闻诸昔。未于今。下焉者。嗜利而已。忧贫而已。虽有贤父兄弗能禁。有良有司弗能劝。惟驱诸农工商贾之中。使之勤手足谋衣食。无为闲民无为莠民足矣。学非其事也。中材之士。亦不能不嗜利。不能不忧贫。加以市井之哤聒。流俗人之濡染。沈溺深。精神敝。亦终于下而已矣。风俗日以颓。人才日以少。斯天下之大患也。有投以所嗜者。俾以嗜利之心变而嗜学。学进则利不足嗜矣。有为之释其忧者。俾以忧贫之心转而忧道。道明则贫不足忧矣。不忧贫。不嗜利。则上矣。官司之所督。师儒之所勉。书院之所收。学田学仓之所养。凡以化天下之中材。进于上而不流于下也。名儒良吏。蔚然兴起于学校之中。处则为乡闾式。出则为国家用。今日之计。盖未有急于此者。安康无书院。有学仓学田。创于明嘉靖中。盛于万历。淆于崇祯之末。稍厘正于我 朝康熙五十五年。全失于乾隆四十八年。兴复于道光二十二年。复学仓。更捐廉增置者。今浙江盐运司前分巡陕安兵备道蔡公琼也。请复者。为邑岁贡生前泾州训导赵祥。先后图成者。举贡生监暨武进士武举耆老百十人。其中竭虑殚精部署一切者。今仓长张补山孝廉鹏飞也。补山之为仓长也。勤以诲人。廉以持己。誓不受修脯。以节经费裕仓储。又捐经史子集四百余种。墨刻八十余册。及房舍器用。部署定。蔡公命撰仓志。用垂久远。杜浸渔。志分十六门。谋深虑远。思患豫防。既成。专使捧书至宏道。属作弁言。幸斯事之有成也。又虑掣肘者多。不克复其旧规也。又虑兴复之难而废坠之易也。余谓天下之患不胜防。尽其在我者而已矣。有人才。然后有世运。有教育。然后有人才。有经费。然后有教育。仓无谷则空仓也。田不得租。则石田也。安康旧无学仓。自前朝丁公致祥郭公元桂李公天麟前后为关南道而学仓立。乡贤刘公宇屠公凤翔王公道荣踵其事而学仓盛。至流寇躏城邑肆杀掠而学仓坏。州牧吴六鳌与邑中八大家鬻书院吞学田而学仓亡。今诸公得请于观察蔡公而学仓复。谓自今以后。学仓久存。更无吴六鳌八大家其人乎。吾不敢谓其必无也。谓争夺之后。沦胥以败。更无修废举坠解纷纠繁如昔之丁郭李三公今之蔡公昔之刘屠今之举贡生监武进士武举耆老诸人乎。吾又决其必无是理也。天道有屯亨。人事有臧否。学仓之盛衰因之。盛者或有时而衰。兴者必不可终废。偶有外患。局内人同心捍之。虽有锯牙钩爪。彼其奈我何哉。窃有一言。敬告诸公。仓正司仓田正司田斋长司斋各司其事。且互为稽察。立法周详。吾无以易之。训课诸生总稽诸事者仓长也。今之仓长得人矣。学于仓者骎骎乎进于上矣。今之仓正田正斋长并得人矣。外患信不能入矣。能保后来者尽如今之人哉。计惟有禁忧贫嗜利者。潜伏其中。外结人。内恣侵蚀。心腹之疾。郁积不发。发则溃散决裂。虽卢扁不能救药矣。此又不可不慎也夫。
桐乡书院四议
戴钧衡
择山长
山长之名始于宋。及元时与学正教谕并列为官。选于礼部及行省宣慰司。近世则不然。省会书院。大府主之。散府书院。太守主之。以科第相高。以声气相结。其所聘为山长者。不必尽贤有德之士。类与主之者为通家故旧。或转因通家故旧之请托。降而州县书院。则牧令不能自主。其山长悉由大吏推荐。往往终岁弗得见。以束修奉之上官而已。夫为子弟延师。必将使朝夕与居。亲承讲画。瞻仰其容止起居以资效法。而顾令远隔数百里不相闻问。以是为教。虽孔子不能得之于七十子也。窃谓山长必不可无。而所以举其人者尤不可忽。择一人为童子师。尚必审其学行可宗与否。矧以书院之重。士类之繁。将合数百十人奉为范。苟非道德文章。足以冠众而慑世。则人岂乐从之游。今天下山长所以教士者。津津焉于科举文章。揣摩得失。剽窃影响。而罕有反而求之于实学者。 国家以制艺取士。士子之有才异能者。不由此无以自见于天下。于此而曰舍之。势与理皆有所不能。虽然。制艺者所以发明圣贤之言也。欲言其言。则必通其经。明其道。讲求其典章法度。而实体之于身心。而后言之有物。其发之也为有本。不此之务。而徒从事于揣摩得失。剽窃影响之为。则吾未见其出而实有裨于世也。为山长者。必时本此意为诸生恳恳言之。俾事事求之于实。则虽日取科举以课士。亦未尝不可以验心得而收实效。如其不然。则虽有山长。已无与于风俗人才之故。而况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