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922页

虽偶有书肆所刻经书。俱系删节之本。简陋不堪。士子有志读书。无从购。苏省如此。皖浙江右诸省情形。谅亦相同。以东南文明大省。士子竟无书可读。其何以兴学校而育人才。臣拟请  旨将殿板诸书。照旧重颁各学。诚恐内存书籍无多。 武英殿书板。久未修整。亦难刷印。因思由内颁发。不如由外购求。敬请 敕下各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将旧存学中书籍。设法购补。俾士子咸资讲习。并筹措经费。择书之尤要者。循例重加刊刻以广流传。现在江苏省城。已设局刊刻四书五经。惟所刊皆系学中读本。于经史大部书。尚未遑及。窃维士子读书以穷经为本。经义以   钦定为宗。臣伏读   世祖章皇帝御注孝经。   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   钦定书经春秋三经传说汇纂。   世宗宪皇帝御纂孝经集注。   高宗纯皇帝御纂周易述义诗义折中春秋直解。   钦定三礼义疏。皆阐发精微。权衡至当。足使穷经之士。不淆于众说。得所指归。以上各书。请  旨敕下各抚藩先行敬谨重刊。颁发各学。并遵旧例。听书估印售以广流传。庶使僻壤穷乡。皆知研求经学。至穷经之外。读史为先。全史卷帙浩烦。现在经费未充。重刊匪易。恭请 敕令先将   圣祖仁皇帝御批通鉴纲目。   高宗纯皇帝御批通鉴辑览。敬谨先刊。分发各学。士子读之。已可贯串古今。赅通全史。其余各书。再行陆续刊刻。或疑现在各省经费支绌。筹饷艰难。似购书刊书。无暇遽及。夫戡乱则整武为先。兴学则修文宜亟。况购书刊书经费。每年不过筹饷中百之二三。筹捐尚易。诚令学校经史重完。士子深于经者。窥圣学之原。深于史者。达政事之要。体用兼赅。益卜人才蔚起。于以光   列圣右文之治。广  皇上教育之仁。岂非黼黻中兴之盛举哉。臣愚昧之见。谨缮折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施行。
奏设味经书院疏    
陕西学政许振祎
窃惟风俗之盛衰。视乎人才。而人才之隆替。由乎学校。学校者。教士之地。实养士之地也。士人有廉耻。而后乡里有风化。庠序有秀异。而后在官有循良。其始仅章句诵读之为。其究则生民休戚之寄。故一人为之。众人从而效之。方正邪僻。分类殊趋。谓之风气。一人倡之。众人遵而后行之。学问议论。先入为主。谓之师承。其源甚微。其流甚大。不可不谨也。夫欲有所用以收得人之效。则必有所养以为储才之基。臣伏见 国家作育人才。府县设学。复听所在举行书院。法良意美。得人称盛。惟奉行日久。教官往往视为具文。平时因循居半。迨学政按临。所驻不过旬日。而又不逐日校艺。即有所牖迪。亦不过布条教。举大纲。至于教士之实。窃以为莫如书院。若书院山长得人。而谓不能挽回风气振兴人才者。未之有也。伏查近日书院之獘。约有二端。一由山长为绅士退休之资。其延订也。或论名位。或循情分。官场以为一岁之应酬。绅士以为一家之取给。评点甲乙。苟简从事。而于学问人品。概未之及。如是者不得谓之教。且经费悉官吏。凡印官兼辖书院。往往虚领其名。而未查其实。其款项生息支发。一切皆书吏主之。积年既久。侵蚀失计。日见支绌。士无所藉。难以栖止。如是者不得谓之养。臣自抵任以来。因查西安有关中宏道两书院。培植两省。规模稍大。关中督抚主之。宏道学政主之。惟自军兴以来。士多苦贫。不能自食。又不能从师。虽欲闻经明行修之要。其道无由。况甘省流寓于此。殊不乏人。臣愚以为似当添一书院。以收两书院之所不能容。因择两书院适中地方。于泾阳城内设一味经书院。其规模与关中宏道相等。臣捐廉为之倡。而各属绅士好义急公者。大率皆醵金襄事。业已设立讲堂号舍。开课举行。其定章有不同他书院者三。他书院专课诗文。味经之设。则要以实学为主。令诸生逐日研究   钦定七经及通鉴史汉大学衍义文献通考等书。引之识义理。稽故实。手抄口诵。日渐淹贯。匪惟腹笥可充。即政事亦差知大略。其设课也。则合制艺论策经解诗赋法戒录。分课一一为之。使知学古之为贵。他书院除阅课外。师弟不常接见。今山长日登讲堂。传集诸生。将经史大义及小学诸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令其由严惮以生清明。本讲贯而得服习。使之知植品之为先。他书院属之于官。官有迁移。则法必中变。官有职务。则事难兼涉。即如宏道书院。归学臣董理。如臣终年在外按试。相隔千里。何能稽查。今味经之设。臣悉择一方之望。以之共理一方之学。虽创始由臣。而日久经理。究以责成绅士为当。盖权不归官。则延师可免徇情敷衍之獘。非物望素孚学品兼优者。必不能居此席。费归实用。则经理可免侵蚀支绌之虞。非廉介自持乡里推服者。必不能与其事。力维持。思培子弟。使之知成法之可继。此臣倡建味经书院之初意如此也。
臣查陕甘人望所归。得保升同知前平利县教谕史兆熊。学有本源。体用兼备。延为书院山长。订期十年。而以城固训导姚劭諴澄城教谕王贤辅协理讲席。兆熊品端学粹。游其门者多所成就。前在兴安劝办一府堡寨一千数百余所。贼犯兴安。不能逞志。全活甚多。历经大吏保荐。兆熊每为学徒攀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