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句。以名其斋。既以病废。谢绝科举之业。精神遐漂。不能为深沈思。因假友朋所藏旧刻。日校数叶。为静坐养性之助。八九年来。财数百卷。而于两汉书元文类用力稍多。两汉书校本。则假之梅里李君遇孙武林汪君远孙。李君今司训括苍。汪君下世。欲如亭林所谓互相易而传布者。恐不易得。乃写冷斋勘书图。而以所校诸书跋语录于后。传示同志。冀各出善本相假俾无事之岁月。不至惰弃。且以告我良友之为院长教官。及久任校雠之职。如刘中垒颜秘监其人者。力于一书。当不若明时书帕本。祗供馈之用也。或曰。学校之官。当讲明道德启迪生徒。乃为称职。否则融贯经史之大义。勒成一书。亦不得行其志者。思所以诏来学也。皆不出此。徒从事于一字一句之间。见其小而忘其大。得其浅而遗其深。坐耗居诸。不亦惜哉。斯言也。余深愧之。
请整顿宗学疏
王榕吉
窃维 国家设立宗学。所以为国储才。亦以明亲亲也。学分左右两翼。每翼宗学额设教习官四员。总管二员。副管八员。复有总理之王公统司其事。又 钦派科甲出身三品以上之京堂二员专司稽察。法至密。意至深也。诚以宗室子弟。生长富贵。派衍天潢。必使之入学肄业。扩其闻见。以免固陋。陶其性情。以化骄矜。逊志时敏。破除世胄习气。乃可以长保富贵也。教习官三年俸满。须查有实在功效。方由稽察大臣加具切实考语。送宗人府带领引见。请 旨施恩录用。奖其勤劳。即以严其督课。 国朝宗室。代有伟人。莫不仰荷 列圣之所教育。迄于今而宗学几成虚设矣。臣自同治九年奉 命稽察左翼宗学。当向该管官切实致属。课程务须认真。初次入学。尚有教习数员。肄业生二十余人。在学接晤。此后时复前往。则日形疏懈荒署。或无一人。稽察教习者。难得与宗学生晤面。出题课试。交卷亦复寥寥。诘其何以如此。据该管官佥称。宗室之废学。大都皆贫所累。餬口无资。实有万难认真者。缘宗学肄业生。向章每名月给米三斗。纸笔墨按时给领。夏季以冰。冬季以炭。自经费不敷。月米裁减。又改为折色。向之领米三斗者。今领米不及二升。其它更无论焉。每月所领。仅敷两日之食。欲责令常常入学读书作文。势必有所不能。是宗学之设。有名无实矣。其充裕之家。亦或自行延师课读。然力能延师者十之一。不能延师者十之九。诚恐乃逸乃谚。既不知稼穑之艰难。又不得诗书之进益。坐误聪明。大为可惜。在各学教育。不过敷衍岁月。藉为出身之阶。而职司稽察者。扶同隐忍。实觉负疾于中。臣在顺天府尹任时。于金台书院考课之期。遇有宗室子弟应试者。必酌予奖勖。拔置一二等。俾稍分膏火之资。爱其才。又怜其贫也。伏思我 皇上谊笃亲亲。推恩锡类之仁。无所不至。独入学读书之子弟。月米未复旧规。似无以示优异而昭激劝。且两翼宗学。每年所撙节者。不过粳米五六百石。地方水旱偏灾。一经奏报。 朝廷不惜截漕十万石二十万石。立予 恩施。即京师之普济堂功德林。及通州之王恕园。每冬尚蒙 恩赏仓米五六百石及三四百石不等。岂以宗室子弟培养所关。而稍有靳惜耶。可否请 旨饬下宗人府王公妥议。整顿章程。肄业生月米。应如何复旧。勤学与不勤者。应如何分别劝惩。教习官应如何专以责成。傥俸满并无实效。应否再留数年以观后效。奖勤警惰。庶教习专心以纳诲。学者崇德而象贤。将见宗室子弟。经明行修。大可为桢干之才。小亦不失为圭璋之品。则 圣朝之恩明谊美。历久弥光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理合恭折具陈。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请增设举监疏光绪十一年
国子监祭酒王先谦
窃维臣监六堂。向以各直省贡监生汇送考试。入监肄业。而举人例不与焉。惟求立法之意。盖以 国初仕路疏通。儒生一中乙科。即登官籍。不应更身太学。致妨贡监生甄用之途。康雍以还。科目日盛。铨选因而拥挤。伏读乾隆七年 圣训。已有举人日积日众。需次多年不得一官之旨。至今日而劳绩捐纳。充满天下。铨法愈滞。士子名登甲榜。始为筮仕之期。举人非由大挑教习得官。誊录议叙。及兼藉他途出身者。鲜不皓首一经。困穷终老。此亟宜加意者一也。学人既列贤书。已出贡监生之上。进掇巍科。则内朝班。外膺民社。莫非为国任事之人。正当及尚未释褐之时。使之肆力简编。养成器识。乃以限于成格。转不得与贡监等同沐 圣主之教思。既无当于育才。亦非所以劝学。此亟宜加意者二也。明代学校之制。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有贡监。有荫监。有例监。有举监。即举人也。洪武初。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入学。永乐中举人会试下第。辄录其优者。俾入学以俟后科。嗣后遂为定例。 钦定明史选举志。可考按也。今举子春闱报罢。其欲留京者不少。资生乏术。觅馆维艰。无不愿历事上庠。一沾廪饩。以为奋志潜修之地。若不加以收录。实不足作士气而顺情。此亟宜加意者三也。如一体入监肄业。厥有三便。自捐例减成。粟监且盈天下。于是太学重地。恒贡少而监多。其潜心问学者。固不乏人。而射利者流。惟图窜名入籍。得以沾润。直隶山东两省监生。重名代替。寔繁有徒。每值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