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883页

 先皇帝之微旨。苦心将顺。持论坚确。后世议及升配者。慎毋惑于浅儒之论。以蹈唐宋之失哉。
遵议大礼疏道光三十年   
礼部侍郎曾国藩
奏为遵  旨敬谨详议事。正月十六日。  皇上以   大行皇帝朱谕遗命四条内无庸   郊配   庙祔二条。令臣工详议具奏。臣等谨于二十七日集议。诸臣皆以   大行皇帝功德懿铄。   郊配既断不可易。   庙祔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论也。臣国藩亦欲随从众议。退而细思   大行皇帝谆谆诰诫。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钻仰   高深。苟窥见万分之一。亦当各献其说。备  圣主之博采。窃以为   遗命无庸   庙祔一条。考古准今。万难遵从。无庸   郊配一条。则不敢从者有二。不敢违者有三焉。所谓无庸   庙祔一条万难遵从者。何也。古者祧庙之说。乃为七庙亲尽言之。间有亲尽而仍不祧者。则必有德之主。世世宗祀。不在七庙之数。若殷之三宗周之文武是也。   大行皇帝于  皇上为   祢庙。本非七庙亲尽可比。而论   功德之弥纶。又当与   列祖   列宗。同为百世不祧之室。岂其弓剑未忘。而烝尝遽别。且诸侯大夫尚有庙祭。况以  天子之尊。敢废   升祔之典。此其万难遵从者也。所谓无庸   郊配一条有不敢从者二。何也。古圣制礼。亦本事实之既至。而情文因之而生。   大行皇帝仁爱之德。同符大造。偶遇偏灾。立颁帑项。年年赈贷。薄海含哺。粒我烝民。后稷所以配天也。    御宇三十年。无一日之暇逸。无须臾之不敬。纯亦不已。文王所以配上帝也。既已具合撰之实。而欲辞   升配之文。则普天臣民之心。终觉不安。此其不敢从者一也。历考   列圣升配。惟   世祖章皇帝系由御史周季琬奏请。外此皆继统之  圣人特旨举行。良由上孚   昊眷。下惬民情。毫无疑义也。行之既久。遂为成例。如   大行皇帝德盛化神。即使无例可循。臣下犹应奏请。况乎成宪昭昭。曷敢踰越。传曰君行意。臣行制。在   大行皇帝自怀谦让之盛意。在大小臣工宜守 国家之旧制。此其不敢从者二也。所谓无庸   郊配一条有不敢违者三。何也。   坛壝规模。尺寸有定。乾隆十四年重加缮修。一一石。皆考律吕之正义。按九五之阳数。增之不能。改之不可。   七庙配位。各设青幄。当初幄制阔大。乾隆三年。量加收改。今则每幄之内。仅容豆笾。七幄之外。几乏余地。我   大行皇帝虑及亿万年后。或议增广乎坛壝。或议裁狭乎幄制。故定为限制。以身作则。俾世世可以遵循。今论者或谓西三幄之南。尚可添置一案。暂为目前之计。不必久远之图。岂知人异世而同心。事相沿而愈久。今日所不敢言者。亦万世臣子所不敢言者也。今日所不忍言者。亦万世臣子所不忍言者也。经此次   朱谕之严切。盈廷之集议。尚不裁决遵行。则后之人又孰冒天下之不韪乎。将来必至修改基址。轻变旧章。此其不敢违者一也。古来祀典。兴废不常。或无其祭而举之。或有其礼而罢之。史册所书。不一而足。
唐垂拱年间。郊祀以高祖太宗高宗并配。后开元十一年。从张说议。罢太宗高宗配位。宋景佑年间。郊祀以艺祖太宗真宗并配。后嘉佑七年。从杨畋议。罢太宗真宗配位。我 朝顺治十七年。合祀   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于 大享殿。奉   太祖   太宗以配。厥后亦罢其礼。祀典改议。乃古今所常有。我   大行皇帝虑亿万年后愚儒无知。或有援唐宋罢祀之例。妄行陈奏者。不可不预为之防。故   朱谕有曰。非天子不议礼。以为一经断定。则巍然七幄。与   天长存。后世增配之议。尚且不许。罢祀之议。更何自而兴。所以禁后世者愈严。则所以尊   列祖者愈久。此其计虑之周。非三代制礼之圣人。而能如是乎。   大行皇帝以制礼之圣人自居。臣下何敢以寻常之识浅为窥测。有尊崇之虚文。无谋事之远虑。此其不敢违者二也。我 朝以孝治天下。而   遗命在所尤重。康熙二十六年。   孝庄文皇后遗命云。愿于遵化州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当时臣工。皆谓遵化去   太宗昭陵千有余里。不合祔葬之例。我   圣祖仁皇帝不敢违   遗命。而又不敢违成例。故于   孝陵旁近。建 暂安奉殿。三十余年。未敢竟安 地宫。至雍正初。始敬谨蒇事。嘉庆四年。   高宗纯皇帝遗命云。庙号无庸称祖。我   仁宗睿皇帝谨遵   遗命。故虽乾隆中之丰功大烈。而   庙号未得祖称。载在会典。先后同揆矣。此次大行皇帝遗命。惟第一条森严可畏。若不遵行。则与我 朝家法不符。且   朱谕反复申明。无非自处于卑屈。而处   列祖于崇高。此乃大孝大让。古之盛德也。与其以尊崇之微忱属之臣子。孰若以莫大之盛德归之   君父。此其不敢违者三也。臣窃计  皇上仁孝之心。两者均有所歉。然不奉   升配。仅有典礼未备之歉。遽奉   升配。既有违   命之歉。又有将来之虑。是多一歉也。一经大智之权衡。无难立判乎轻重。   圣父制礼而  圣子行之。必有默契于精微。不待臣僚拟议而后定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