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钞竟不行。迨崇祯十六年。生员蒋臣奏行铜钞。帝意欲用纸钞。因流贼渡河而止。夫自宋迄明。凡行钞五百余年。 本朝顺治八年。始兼行钞币。岁造十二万有奇。十八年。因国用充余停止。苟其有害无利。何以前代行之如是其久。我 朝聊一试之而绝不闻有獘哉。按明户部侍郎倪元璐尝欲行钞。其时省臣条陈有十便。一曰造之本省。二曰行之途广。三曰赍之也轻。四曰藏之也。五曰无成色之好丑。六曰无称兑之轻重。七曰革银匠之奸偷。八曰杜盗贼之窥伺。九曰钱不用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行而银不行。其银尽实内帑。按此十者。惟末二条立法尚未尽善。盖钞可用而钱不可废也。银虽可废。宜仍散之民间为器皿。而不宜尽实内帑也。其余皆至论名言。无可议者。而蒙细推行钞之利。则又不止于此。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其大利一也。万物之利权。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则尊国家之体统。其大利二也。百姓便于行钞。洋钱不禁自废。则免外洋之耗蚀。其大利三也。海船载鸦片烟土。每岁私易中国银累千万以去。若用钞。则彼将无所利而自止。则除鸦片之贻祸。其大利四也。民间多用钱票会票。每遇钱庄歇闭。全归无用。今若行钞。则绝钱庄之亏空。其大利五也。百姓苦于用银之重滞。故乐于用票。易之以钞。则顺民心之所欲。其大利六也。钞法既行。然后禁打造铜器。而以重价收铜。铜既多。乃铸钱为三等。当百当十当一。则极钱法之精工。其大利七也。国赋一皆收钞。则无火耗之加派。其大利八也。钞文书明定数。虽欲上下其手而不能。则绝胥吏之侵渔。其大利九也。钞直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则去民心之诈伪。其大利十也。
奸民倡邪教。蓄逆谋。类皆以财利要结人心。国家财用不绌。缓急有备。则戢奸回之逆志。其大利十一也。边疆起衅每因抢夺银币而然。今易以钞。彼此无所觊觎。则弭边界之生衅。其大利十二也。天下有银若干悉来易钞。则供器皿之鼓铸。其大利十三也。用银有白纹元丝洋钱之不同。钞则归于画一。则同天下之风俗。其大利十四也。富家间以土窖藏银。历久不用。一闻变法。悉出易钞。则去壅滞之恶习。其大利十五也。钞式宜变从前。分为几等大小钞。皆书印格言。俾民识字。则寓教民之微意。其大利十六也。货物壅滞之处。以钞收之。物价必平。则致百物之流通。其大利十七也。造钞有局。办钞有人。且因财足而兴水利。务开垦。则广谋生之涂径。其大利十八也。每遇赈恤兴筑。不假富户捐输。则杜官吏之勒捐。其大利十九也。国计大裕。捐例永停。则清仕途之拥挤。其大利二十也。凡漕务河务盐务。皆有积獘之当厘。而不敢议者。恐经费不足耳。行钞可无虑此。则除万事之积獘。其大利二十一也。一切取民者从薄。予民者从厚。则行千载之仁政。其大利二十二也。其余利益之小者。更不胜言。然前代不善行钞。其獘亦间有之。一则单纸易坏。而不知宜制造精工。加以装潢糊裱也。一则自二贯至十文。分为十一等。琐屑太甚。而不知一贯以下。宜铸大小钱以便用也。一则旧钞换新钞。必增工墨费。每贯三分。而不知旧钞宜听其完钱粮。解部销毁。而不必倒换也。一则钞法屡更。使民疑惑。而不知立法之初。必先斟酌尽善。既行之后。永不更改也。一则徒设严刑。以防伪造。而不知宜选造佳纸。多为印信。分定式样。稍费工本。使其不能作伪之尤善也。此其獘皆易去耳。夫自古无不獘之法。要恃有随时救獘之人。而欲图天下之大功。必先破众人之论。人徒见宋金元时之行钞不能无獘。遂以为钞不可行。岂知其利甚大。一去其獘。即为理财之上策哉。世每言有治人。无治法。然既有治人。必有治法。而立法之善。不过即獘法而更其獘。所谓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嘉庆年间。翰林学士蔡之定奏请行钞。然徒言行钞。而不讲所以去獘之方。则无以全收其利。而不受其害。宜其议之不行也。蒙尝博稽载藉。遍访通人。考究三十余年。实见钞法之行。利在天下万世也。惟行钞法。则可以广收铜器。兼铸大钱。以便零析之用。而银将不禁而自废矣。故为此议。并采先哲名言。及友朋赠答私议条目二十。愿以俟世之有远见而忠于谋国者。
第二
行钞法。禁铜器。铸大钱。三者皆前人成说也。交子始于张咏。自后论钞者多端。而莫精于辛稼轩及明陈卧子钱田间之说。汉贾生论禁铜有七福。而唐刘秩宋刘挚之说皆宗之。蜀汉先主从刘巴之议。始铸当百钱。而韩文公欲用当五钱。陆桴亭欲用当十钱。其意亦相同。然前人之论。尚未能尽去其獘。予乃更为推而衍之。且前人多分言一事。而予则合言三事。盖分三者而偏举之。未尝不可以各收其利。而未能尽袪其害。合三者而全行之。则见其交相为用。而可以尽善而无獘。是故不行钞法。则无资本以收铜。而禁铜将至于累民。不铸大钱则无以佐钞。而行钞苦难于零析。不禁铜器。则钱不免有私铸私毁之虞。而钞因以有过多过少之虑。惟先行钞。次禁铜次铸大钱。举天下之利权。而尽操之于上。然后可以加惠于四海之民。兴利除獘。惟一人之所为。而无所难矣。
第三
宋元以来之行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