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钱以上。当百钱。背宜工绘双龙。署文以篆。倍加精美。重不必逾三两。而令工价必在百文以上。孔顗云。以一钱半之费铸一钱。驱之使铸必不为。如法铸之。庶几其可行乎。然则亦曷取乎行之。曰。制钱工本。每千支销银一两七八钱。今每千仅千文以上。大有节省。且铜出于地而有限。工出于人而无穷。工虽十数文。铜止四五文。究以四五文而化为十文。天下之贫由于银少铜亦少。此法行则铜不多。而多以人工佐天地生物之憾。是谓以工巧为币也。夫他物之工巧。必易钱而始可用。是仍将借径于钱。不可数之以为富。若工巧在钱。则不待借径。即可数之以为富。将来愈推愈广。日积日多。利不可胜用也。能如法。何患乎不行。不能如法。是所谓无政事则财用不足也。非法之咎也。惟制钱亦然。质精制工。则盗铸难。分两不妨轻。则销毁少。日本国宽永钱。销毁所不及。背署甲子卯数局名。则收旧充新之獘绝。钱局向有铸三买七之獘。实铸三成。其七成买回上卯之钱充数。皆政事所宜及者。不然非特不可以铸大钱。并不可以铸制钱。
此乙卯年作。时方锐意行大钱。故于大钱中设变通之法。盖有为言之。非以大钱为可行也。惟同年戚君贞。极誉此文不去口。不胜怀旧之感。故附录之。然西人以模范为之。则此法败矣。实亦不可用。自记
敬陈大钱利獘疏咸丰三年
户部侍郎王茂荫
窃查本年三月。户部奏铸大钱。请定当十当五十二种。自六月始。按成搭放。本月十四日。巡防王大臣奏请推广铸造大钱。奉 朱批。所奏是户部速议具奏钦此。臣蒙 圣恩。擢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职司尤重。自当随在部诸臣悉心推求。以期利用。何容独有异议。顾臣窃虑此法之难行。且虑行之稍窒。或并所已行者而亦致不行。有不敢不将利獘源流备行陈奏再请 圣裁者。臣惟自来圜法总以不惜工本为不易之常经。偶铸大钱。计图节省。由汉迄明。兴者尝数十矣。而不久即废。从未有能行者。现行大钱。颇见便利。盖人情喜新。历代初行亦皆如此。非今法独异也。然闻当五十之钱。市人已多私议。奸人已多私铸。第为时未久。尚未见大阻格耳。今王大臣奏请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而当千但以重二两为率。其余以次递减。为裕筹经费起见。诚为至计。此法果行。岂非大利。顾臣考历代钱法。种类过繁。市肆必扰。折当过重。废罢尤速。前户部请铸大钱时。亦称历代之行而辄罢。皆由折当太重。分量过于悬殊。故止铸当十当五十两种。而犹声明以后照式一律。不准稍有偷减。诚有监于前失而戒之也。方深戒之。何遽犯之。若当千之钱重二两。非所谓折当大重。分量过悬殊耶。论者谓折当太重。谓其嫌于虚耳。大钱虽虚。视钞票则较实。岂钞可行。而大钱转不行。不知钞法以实运。虚虽虚可实。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故自来行钞可数十年。而大钱无能数年者。此其明征也。论者又谓 国家定制。当百则百。当千则千。谁敢有违。是诚然矣。然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自来大钱之废。多由私铸繁兴。物价涌贵。斗米有至七千时。此又其明征也。宋御史沈畸之言曰。自为当十之议。召祸起奸。游手之徒。一朝鼓铸。无故而有数倍之息。虽日斩之。其势不可遏也。学士张方平之议曰。用大钱。致奸人盗铸。其用日轻。比年以来。皆虚高物估。增值于下。取偿于上。虽有折当之虚名。乃罹亏损之实害。又其显者。大观铸钱自蔡京。而其子蔡绦作国史补。叙其始之得息而流通。继之盗铸而多獘。终之改当而折阅。事皆亲见。言尤独详。夫聪明材力。古人远胜今人。作奸犯科。今人又远胜古人。古既不行。而欲行于今。臣实不胜过虑。顾使当千当百虽不行。而当十当五十犹可行。似不妨于一试。而臣又虑其不能也。信为国之宝现行大钱钞票皆属权宜之计。全在持之以信守而不改。庶几可冀数年之利。今大钱分两式样。甫经奏定颁行各省。大张晓谕。刊刻成书。未及数月。全行变更。当五十者。较向所见而忽大轻。当一百者。较向之五十而犹见轻。且当五百当千。纷见错出。民情必深惶惑。市肆必形纷扰。而一切皆不敢信行。钱为人人日用所必需。裕 国便民。所关甚重。万一如臣所虑。诚恐贻悔。或谓铜斤短绌。若不及时变通。则明年必至停铸。此又岂细故耶。顾变通欲其能行。不行则亦与不铸等。
乾隆以前。铜初不取诸滇。鼓铸所资。有 国初之成法在。逆贼一平。不患无铜。若贼不平。铜不能运。则虽尽现在之铜。尽铸当千。似亦无济。所可虑者。固不止停铸一事也。现在言大钱者甚多。如御史蒋达之奏。第计行之利。未计不行之獘。臣自为司员时。窃尝于此考之。伏愿 皇上坚持一信。永保勿渝。实为幸甚。臣性既拘迂。识尤浅陋。惟受 恩深重。但有所见。不敢不言。为此备陈利獘。呈历代大钱兴废。略。伏乞 圣鉴训示。
谨将历代大钱兴废。节录大略。恭呈 御览。
汉元鼎二年。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非赤仄不用。其后二岁。赤仄钱贱。遂废。王莽钱自当一以至当五十为六等。百姓溃乱。莽知民愁。改行当一与当十二品。尽六年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