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839页

是。亦不果上。迨咸丰五六年。泰西诸国大水。桑尽仆。中华丝市骤盛。一年中买丝至六七千万两。各货及鸦片不足抵。则运银偿之。银遂骤贱以汔于今。是为中外通市一大转关。蒙往时持银贵由出洋之说。不信者参半。至是始知蒙说之不谬。惟银价方虑其日贵。而今转贱。此料事之难。以今时价言之。可易为每两千四五百文。斯尤善矣夫。今天下以银为币之势已成。改银为钱。实不可行。而上下出入之间。为豫备折耗地步。则于用银大局并行不悖。今者银价虽平。而贱征贵。贵征贱。往来倚伏。转瞚不可知。汪君此法。未为无见。偶检得旧。遂附录焉。不敢掠美。银价仍而不易。以志吾失云。年来百物腾贵。有甚于银者。即如匠工一节。国初每工袛银二三分。见郡县志者不一。今增三四倍。若以彼时钱数雇工。岂不误事。然则衡甫之法。亦不可用矣。
拟改银币折钱疏          
缪梓
窃惟大学言平天下。终之以理财。财者。民心之所系。絜矩之大端也。周官为周公致太平之书。理财居其半。故圣人戒言利而不讳理财。财之大原在农粟女布。至制币之法。所以权百物之盈虚。以济民生而资国用。币法积轻积重。不病民必病国。甚或国与民交病。是以三代汉唐而降。数千百年以讫有明。币法屡易。穷则变。变则通。理之常也。 国家减徭省赋。量入为出。每年地丁所入。不过三千万有奇。盐课关税杂赋居地丁三之一。官俸兵饷河工及各款支销计十之八九。其间水旱之不时。奸宄之窃发。蠲恤有典。剿捕有费。所入时能足额。斯所出无待持筹。而地丁尤为 国家之正供。十余年以来。奏销日形短绌。度支有告匮之虞。国匮矣。以为藏富于民可也。而小民困于输将。与官吏相持。民困矣。以为官吏之中饱可也。而州县征解竭蹶。挪移补苴。儳然如不终日。是何也。则皆银价之昂贵为之也。溯自汉以前。银不为币。汉武帝始造白金。亦格不行。自汉迄唐。率以钱绢为币。银特用于交广。至宋景佑间。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易以银。于是以银代钱。金铸承安宝货。公私同见钱用。于是始上下通用银。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银为货。既而许民以银钱绢代输租税。正统二年。又命两广福建当输南京税粮。悉纳白金。后乃行之直省。积数千百年。山矿之产。未尝以供财币。又自唐宋以来。交广番舶。所至浸淫。而充溢于中土。适明之中叶。钞法已敝。钱法正壅。银得乘时利用。以充正赋。今之情形则大异。昔日之银。自番舶至者。皆自番舶而往。每岁漏卮以数千万计。其出方靡有底止。而器皿服饰。中土亦多销铄。各省矿产。开采复无成效。银日益少。价日益昂。以致官民交困。而 国家隐受其患。物有废兴。此亦银之将废之时也。夫银特便于商贾之远赍。官吏亦省转运之劳。而最不便于编户之纳赋。农夫女功。握粟抱布。所得者缗钱。求银必于市。西北用银较广。东南诸省。非通都剧郡。市肆未尝有银。夏秋两税。民间名为纳银。而实则输钱以折银。州县名为征银。而实则折钱以解银。 国初以来。银价甚平。率钱七八百文当银一两。道光初年。银一两犹止值钱千一二百文。银价既平。折纳自易。民间完正银一两。加以随正之耗。以钱折银。数常有余。足以供州县转运之费。与兑易倾销折耗之需。是以征解无误。十余年间。银价骤增。下忙过于上忙。乙年过于甲年。现计银一两。值钱二千二三百文。完正银一两。加以随正之耗。计钱二千四五百文。而州县转运之费。兑易倾销折耗之需不与。其民间完纳能随价加增者。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日一年之额。民力既大困。其不能随价加增。仍执旧日完纳章程。与官吏相衡。而官吏惮于生事。隐忍相就者。则以民间十分之赋。完司中六七分之额。致负亏缺之重累。官吏亦大困。正供因之日绌。此其已然者也。又有其未然者。银之偷漏。靡有底止。银价之昂。亦未有定限。多则贱。少则贵。愈少则愈贵。物之恒情。口舌所不能争。功令所不能夺也。使银价更昂。小民益以重困。州县憔悴。百务废弛。官民一有龃龉。刁猾者乘机挟制。尤易滋生事端。其患不独 国赋之短绌已也。
当今之务。将以恤民生。裕 国课。饬吏治。莫要于平银价。银价不可平。则必酌其可以代银而充赋者以制币。使银不得操其权以患民而患国。考古币法。如秦汉之珠玉金贝。可以充财用。而不可以供赋税。唐宋之绢。既苦其繁重。且多割裂腐烂之虞。不可以经久。金元钞法。流獘滋甚。 本朝尝行之。而亦以寖废。独钱为古今之恒币。数千百年以来。币法迭更。而钱无废兴。穷乡僻壤。皆所流行。小民易得。多寡零整。可以随用。铜为中土所产。取之无尽。非由外至。汉赋惟有口算钱。唐改租庸调为两税。始尽纳以钱。虽当时有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之议。然近代赋民。必责本色。实多烦扰。故其法卒不可易。至今民间纳赋。犹曰钱粮。求所以代银而充赋者惟钱为宜。谨按顺治元年。铸顺治通宝钱。每七文准银一分。旧钱每十四文准银一分。三年。户部议钱价重。民不便。着令每十文准银一分。乾隆元年。以滇省制钱一千不敷银一两之数。自乾隆二年始。每钱一千二百文。作银一两。十文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