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837页

数万里。其劳费又何如。
今令通水路省分收钱解运。度劳费尚不至是也。雍正年间。尝令滇省铸钱运京。行之十年。乾隆年间。又尝令川省铸钱运至陕。是解运制钱。往年固尝行之矣。今银钱并用。必使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出。较之运铜鼓铸。所省必多。夫 国家之法。贵在因时制宜。若但以纹银便于运解。不知贪污之筐箧。盗贼之轻赍。亦以银为便也。银积于上。钱滞于下。凡布帛菽粟佣工技艺。以钱市易者。无不受其亏损。以 国家之力。不解运制钱。谁复有能解运者。徒使洋钱行。而钱法坐废。所谓利权操之自上者果安在哉。总之官便用银。不便用钱。民便用钱。不便用银。银价日贵。官上领皆银。下发皆钱。尤以为便。凡规费给银有定数者。较之往年尝得一倍。故银钱并行之说。阻挠者必多。不思民间向来用钱有定数者。今日受钱照旧。即亏折一半矣。然则立法者当便官乎。便民乎。又钱之难行者。以民间私铸小钱。搀杂使用。市侩因以为奸。不如银色之有凭准。窃谓用钱当以觔两权之。铸钱轻重亦当以铜价准之。钱贱于铜。则有私毁之患。钱贵于铜。则有私铸之患。小民图利。非严法所能杜。惟使之无利则自息。今市价。铜一觔。值钱三百有零。是钱二觔易铜一觔。而无私毁者。以钱搀砂铅。不堪铜用故也。 国家所以无虑折耗者。以滇铜有常额。工本有定数。运脚有定价。不能减解多发也。然厂欠日深。津贴日重。皆由铜贵。所欠者皆 国帑。所津贴者皆民膏。特  上无由知耳。今滇铜运解稍迟即误卯额。若采买则铜价过贵。旧铜钱销毁殆尽。砂钱易破碎。诚恐多用钱而钱不敷用。且奈何。窃谓宜加铸大钱。假如铸当五当十钱。当五者宜重二钱四分。当十者宜重四钱八分。当五者铜三觔为钱二百。值今钱一千。当十者。铜三觔为钱一百。值今钱一千。今市价钱一千。买铜三觔。与今大钱适相当。私毁则不能多得铜。私铸则不能多得钱。凡用钱者。袛以觔两为准。不问官铸私铸。盖直以铜交易耳。譬如色银任市倾泻。岂复有私铸乎。然当五当十。较今钱轻便至半。鼓铸工本。则较今钱节省过半。此可以救钱少之病也。欲筹钱法。先议铜政。 国初滇铜未旺。所以搜铜者至矣。顾为今日计。滇省开采日久。地力已竭。旧矿渐尽。新矿难得。其难一也。各省开有铜矿。向未试行开采。若欲发端。动多阻挠。其难二也。收买废铜。折耗殊甚。禁用铜器。事更滋扰。其难三也。窃谓官员纳铜准免处分。百姓纳铜准赎徒罪。此可以收废铜。各省开采。利归业主。地方官但为禁止扰害。酌取十之一二。此可以广开采。滇省之铜。听厂户交纳。照工本收买。蠲除积欠。与之更始。此可以苏官累。各省收铜。各省自行开铸。每铸一钱。袛用值一钱之铜。额外止加工本。用钱皆以秤称。与用纹银无异。旧铜重者一钱当数钱之用。轻者数钱当一钱之用。但去铅锡铁钱。又加铸大钱。亦用此法。私毁私铸。皆当不禁自息。如此。则制钱乃可足矣。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所谓货即泉也。古者百物皆以粟易。然粟不可以经久行远。圣人制泉货以为用。民始便矣。粟之多寡。民自制之。泉之轻重。上制之。末世用银。而天下之制利权者。在商贾市井。遂使上下交困。利于迁徙。不利于居者。夺上下之所自有。以事其所无。是教民使逐末。且长奸而诲盗。甚无谓也。今言者但谓银钱并用而已。窃谓当使民不用银而用钱。又不用钱而用粟。乃可以复古也。顾其要自善钱法始。谨议。
用钱不废银议
冯桂芬
今天下非小弱也。开垦之地日益广。山泽之利日益出。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之需。有加而无减也。生齿虽曰日繁。然二三十年来。水旱兵革。岁不绝闻。伤人无算。恐户口之籍未必较干嘉盛时遂相悬绝也。是天地之所出。自足给生人之食用。而患贫之势日甚一日者。何也。曰。银少也。银何以少。曰。偷漏出洋也。或谓银贵不尽由于出洋。以明季 国初为证。不知彼时府第有私积。富室有厚储。故银骤贵。厥后窖藏尽出。加以矿苗大旺。银又自贵而之贱。今有是事乎。或谓由钱多所致。不知钱未尝多也。京师岁除。间因钱铺闭歇稍多。藏票者争取见钱。钱即涌贵。是钱不多之证。京师尚尔。外省可知矣。上海通市以来。夷船每日收元宝四五百。为银二万余。每年漏银七八百万。距今十年。遂为常额。四口递减。合计不下二三千万两。设欲禁遏。瑕衅立开。中国之银。递消递减。已去者不复来。未去者势无已。凡物多则贱。少则贵。理也。忆二十年前。每两易制钱一千一二百文。十年以前。易制钱一千五六百文。今易制钱几及二千文。若不早为之所。将来日增月益。二千以外。翘足可待。 国家岁入地丁盐课关税。不下三四千万两。无非取之民间。夫民间之所出。粟米之属而已。而 国家之所取。乃在至少至贵之银。置其所有。征其所无。粟逾益贱。银逾益贵。始以粟易钱。则粟贱而钱贵。向之每石入三千文者。今入一千数百文。是十折而为五六。继以钱易银。则钱贱而银贵。向之每两出一千余文者。今出二千文。是又十折而为五六。以银准粟。昔之一两。今之三两也是。 国家之出银也。常以三两而供一两之用。而 国家之入银也。直以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