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835页

河经费。刘良驹朱嶟及户部三折。皆言可搭成用钱。臣闻从前林则徐在汴工。目前陆建瀛在丰工。皆令远近州县辇钱到工。以防市价居奇银价骤跌之患。东河捐输案内。曾令以钱报捐。是河工在在需钱。其理易明。应请嗣后南河每年解钱百万串到工。于两淮盐课江苏地丁项下各半分解。东河每年解钱五十万串到工。于河南山东地丁项下各半分解。
一量减铜运以昂钱价也。查朱嶟原奏内称暂停鼓铸。一弛一张。庶钱重而价渐平。臣愚以为铸不可停。而运不可不减。侧闻云南铜务。洞老山空。民怨官困。滇铜不足。搜买外省。外省不足。偷买宝局。实有万不能继之势。应请于六运中酌量停一二运。使云南官民稍纾积困。其铜本一项即可采买钱文。并可于炉头匠役量加优恤。以期铸造坚好。庶钱质日精。钱价日起。俟十年后滇厂稍旺。再复六运。各停炉之省。亦渐次开卯。务使天下官民皆知钱之可贵。而不知辇运之苦。则相安无事。庶不终受纹银出洋之苦矣。
以上六条。皆就吴文镕刘良驹朱嶟三臣奏议。参以鄙意。粗定规模。伏求 饬下户部妥议。抄录三臣原奏进呈。备  圣明采择施行。
拟上银钱并用议
吴嘉宾
道光乙巳年。科臣刘良驹疏言。银贵钱贱。请银钱并用。事下军机大臣同户部会议。章京汪本铨属嘉宾襄检成案。定议将上。当事以事体重大。请令各省督抚再议。遂不果行。嘉宾按斯时 国家无事。而度支已形空竭。市中银价日昂。言者以为由纹银出洋中国银少所致。此犹饮水者忧天旱水涸。不知特釜中涸耳。 国家岁入银几何。未尝少。奈出之无艺。与权之不得其当何。汉银锡以饰器不为币。今乃专用银币。岂非以其易于积藏乎。 朝廷以府库积藏。天下之人。小者积以箱箧。大者积以瓮窖。人情之所私。安得不贵。然而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假令天下以余粟余布相易。则彼何由而贵乎。今愈贵而人愈欲得之。则贵将安底。若以钱权之。可以易粟。可以易布。书所谓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也。世疑用钱之不便。以其难于取携也。然 国家鼓铸以供天下之用。乌有不便之理。欲银不贵。吾不贵银而可矣。欲钱不贱。吾不贱钱而可矣。是在上者一转移间。银者天之所出。钱者上之所制。不用则废。专用则绌。此一定之理也。谨录所议如左。以俟采择。
臣谨按银钱并用。即古者母权子子权母之义。银即母也。钱即子也。定例钱一千作银一两。康熙时钱一千市银不止银一两。故搭放旗饷一半。所以恤兵。乾隆时银一两不止钱一千。故又停止搭放。至工程及各衙门公费。本属优裕。是以康熙年间停止给钱。乾隆时乃全给制钱。此钱价一定。而放钱与停搭。则因时制宜也。雍正十一年。云南昭通镇东川镇雄寻沾三营。每年搭放饷钱。每钱千二百文作银一两。乾隆元年   谕。朕闻云南兵饷制钱一千实不敷银一两议于乾隆三年为始每钱一千二百文作银一两搭放。四十二年。奏准滇省搭放兵饷。市价换银。在一千二百以内。照向例搭放。在一千二百以外。照数悉予给银。近年江西捐输。以制钱一千作银一两。河南捐输。以一千三百文作银一两。江南捐输以一千五百文作银一两。均照数拨归河工。臣窃考 国家之制。放钱则高于市价。收钱则贱于市价。其损上益下如此。今以银贵钱贱。欲为银钱并用之法。必下以此输。上以此放。方为两得其平。而奸獘不生。查向来定价成案不一。市价则随时随地。皆有不同。康熙二十九年。议准制钱定例。每银一两。不得不足一千之数。此钱价贵。抑使不得过贵也。雍正七年   谕。钱价过贱民间贸易物价必致亏损奸獘从此而起每银一两祗许换大制钱一千。此又钱价贱。禁之使不得过贱也。康熙六十一年。大宛两县设立官牙。议平钱价。雍正十二年。又令牙户十日亲身赴部报价一次。傥有聚集一处私立罚规暗中串通高价值者。送部治罪。至乾隆三年。钱行经纪。概行革除。凡钱银交易。听民自相买卖。傥有藉经纪名色从中阻挠者。所在地方官严拿究治。
盖 国家之法。世轻世重。然雍正以来。迄今几百年。钱价总不过一千一百文内外易银一两。未始非一时整顿之力。现在半年之间。银价自一千五百文骤长至二千文有零。谓非市侩串不可。牙行亦安可少哉。至于牙户扰民挠公。当随事创惩。市中钱多钱少。 国家于收放之间。相度消息。钱法乃可行也。今议收钱者四。一钱粮收钱。二常捐收钱。三关税收钱。四盐课收钱。钱粮收钱。查顺治二年。改铸新钱。当旧铸钱二。官以征收。民以输纳。十四年。题准征收钱粮。银七钱三。银尽数起解。其钱充存留之用。谨按小民所自有者粟帛。前代收钱。尚有议其舍所有而责所无者。然小民粟帛余羡。及佣工手艺。尚有易钱。至银则又须再易矣。近银价日昂。小民完粮。愈不能支。卖十石谷。袛易三两银。谷每石六百。银每两值钱二千。佣一年工。袛易五两银。佣值岁不过十千。流亡之众。逋负之多。实由于此。 国初定新旧钱价。官以征收。民以输纳。是时固未尝一定收银。若银七钱三。银尽数起解。钱袛充留支。是起解皆银。留支安收钱邪。此今日一体纳银所由来也。以臣愚计。请银钱并收。起运留支俱银钱各半。永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