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仅值钱数文。非物之大异于今也。币少而贵。理势然也。此犹古事。近今之世。莫过明代。明代用兵。拨饷无千万者。天启崇祯之时。天下已凋獘。而江南纹银一两。犹准米两石。此皆币少而贵之明验也。夫明万历之时。天下处处开矿。岁入或十百万。其时之富。并未能逾于永宏宣正之时。银多则贱也。 国家数十年之前。银多而贱。数年以来。银少而贵。人皆咎于纹银出洋。以为大虑。不知不足虑也。向者银足之时。一两仅值钱六七百。今者一两。率准钱千五六百。夫银多则折价以平钱。银少则昂价以适用。其用一也。银质虽去。银用仍留。何损于中国哉。中国之贫富。在于衣食。今者户口繁盛。加以水旱不时。物力大绌。故凡百货价莫不十倍于昔。故往者用银十万。今非百万不足矣。夫天地物力。止有此数。就令泰山之石。变而为金银。沧海之波。溢而为钱币。犹不能权甚绌之衣食也。而乃欲斤斤于纹银哉。今即以米价而论。白米一石。率准银二两四钱。以至三两不等。准钱三千七八百。以至四千余不等。假令天下丰熟。百物饶裕。如 国初康熙雍正乾隆之时。白米一石。准银三四钱。则三四钱之银已当如今三四两之用。则百万便可抵千万之用。此理推之。百物无不皆然。则银币将不胜其用。就令年年出洋。中国仍饶裕也。何足为病哉。故曰在衣食而不在货币。
专重制钱论上
成毅
制国之用。取于民者。曰米粟。曰布帛。曰力役。制于上者。曰币。曰钞。曰钱。币之用古矣。钞行于元而废于明。至于 国朝。利权之操。以酌盈虚而节轻重者。惟钱法一事。炉有常局。铸有定额。工本重而制造精。百余年来利用流行。公私交赖。可谓酌古今而独得其平者。然窃以为夺钱之权。而阴为大贾富商豪猾所据。而公私因之有未利者。其獘在于用银太重。而银价由此日昂。钱价由此日贱。请得而详言之。以钱赋民始于唐。以银赋民始于明。其时本色尚多。折色尚少。而官俸兵食本色折色。时相变通。至于明代中叶。条鞭九厘之法行。而一切用银。 本朝因之。银之行使遂以益广。然考明代用钱之初。每钱七百。抵银一两。定课收税。每银一分。折钱七文。厥后私铸恶滥。有以十三四文当银一分。十六七文当银一分者。当时乃议以制钱与前代杂钱并行。上品仍以七文当银一分。余视钱高下为三等。下者二十一文当银一分。然则制钱七文当银一分。实为轻重相权之准。 本朝百余年来。纹银制钱。两相为准。大约不过七八文当银一分。渐乃加至十文。较之往时已觉钱贱。然而近日银价。则有两倍于旧时者。或议以为钱多之故。不知铸局不增。额铸未溢。钱何以多。且钱多而日用百物未尝增价。所独贵者惟有银耳。则非患钱之多。而实患银之少。盖可知矣。且银之所以日益少者。其故易明。五金之质。金为上。银次之。铜次之。锡次之。铁为下。地产之多寡。与人用之贵贱。大约相等。银之用行日广。煎炼日多。地宝之泄日甚。则矿砂有时或竭。其故一也。银便轻赍。箧笥可藏。万里之程。随携而往。日甚一日。散而难聚。其故二也。旧家巨室。便于盖藏。积钱千缗。便已盈屋。藏银万镒。不过一匮。黠者以为居奇之计。愚者以为子孙之贻。入而不出。日积一日。其故三也。中国多贵异物。奇淫之产。购自外洋盈千整万。去而不来。其故四也。知斯四者之故。而望银之复多。其可得乎。又银之产于中土者绝少。况闻近时煎银之业。多在交南。又番舶银元市易闽粤。是皆以域外无用之物。而耗中国日用之资。其得与失。尤所宜熟计者也。知其必不能多。而行用之权。不为变通。是犹山居索鱼。水处索雉。非不勉强致之。而劳费甚矣。夫银之多寡有无。既专操之商贾豪猾。于国于民。已属大病。而况并操之域外之黠侩也。则凡所以糜中国之人民者。更无烦他术矣。夫银之所以可贵者。亦惟公私并用。上下交需。民间非此不足以完赋。 朝廷非此不足以给禄。势处独尊。物无可比。故虽制钱出自府藏。米粟切于日用。而缓急所在。贵贱悬殊。此由势有偏重。成于积久故耳。于此而不早为之计。夺其偏重之权。散其积久之势。而欲贵者之不更贵。寡者之不更寡。其可得乎。今有人鸡豚鱼。已盈于庖。客弗飨也。曰必往索乎邻人之脯。则脯虽可得。鸡豚鱼皆弃物矣。而况其索之愈急。则其珍愈甚也。窃以为变通之计。莫如公私上下百货价值一切以钱为估。何则。钱者。人君所以持物之平。而御轻重者也。以钱御物。则其权在钱。以银御物。则钱亦一物耳。所谓利权倒置者也。假如一切以钱为估。则百物皆出于民。钱币独操于官。如唐刘秩所谓物重钱轻。轻则敛之使少。物轻钱重。重则散之使多。消息盈虚。操纵在手。此诚上下交利者也。夫权者上之所必操。利者众之所共逐。以众所逐之物而 朝廷顾不自操其权。坐令黠者得以居奇。而 朝廷与民交受其困。是乌可不急图之也。
专重制钱论下
成毅
或曰。专用制钱。取利权还之 朝廷。其说似矣。未审见在官俸兵饷关市各税。原额定银。何以处之。曰。 国家定赋之初。原系以银抵钱。故今尚曰钱粮。于今即可以钱为赋。但照原定准银之数。每银若干。抵钱若干。固非有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