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824页

直省督抚。各就产金之地。一律举行。以纾 国用而息民力。要在当事者不存为人择事之见。主办得人。则行之决无他獘。数年之后。所获必多。虽有缓急。亦可恃以无恐。而捐输可停。厘税可减。于政体民生裨益非浅矣。宋太祖有言。军旅饥馑。国家当预为之计。不可临事厚敛于民。今日之事。为之犹恐不及。迥非预为之备可比。又安有舍一上可富国下不病民之大利。不思多方以求之。竭力以致之。而惟狃于启争难散无稽不察之言。相率委弃焉。良足惜也。
伏惟   圣祖   高宗天亶聪明。如日月之无不照。前明之已事。岂不鉴之。而   圣训煌煌。惟以处置得宜为要。而以卸责自全者。为图便偷安。置 国计于不问。此其义可窥测而知者。其时各省矿课。有定额者。有无定额者。参半着于会典。然视各前代多寡稍殊。意者嘉道以前。民物殷富。公私储积。粟陈贯朽。百废具兴。可无急急于此。而权衡万物之高下以适其平。特留此天地无穷之利以遗今日。未可知也。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王者张弛因时。通变尽利。即今日之捐输厘税。亦皆推广创行之举。然视自然之利则有闲矣。昔人谓鼓铸所出。得适符其本赀。即为国之大利。盖人主以天下为家。自无而有。得一钱即人多一钱之用。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无以异耳。况开矿之为利。且什伯千万于此。亦何惮而不为也。区区愚诚。久怀欲吐。而湖南适当其地。是用冒昧渎陈。仰希裁择。惟鉴其心而垂察焉。不胜恳切屏营之至。
卷五十八 户政三十钱币上
前因时论十一钱币       
吴铤
三代以前。以务农为本。商贾为末。故市货以谷帛交易。赋税以谷帛上供。未尝藉钱币以为用。故其时谷帛多而百货皆少。谷帛贵而百货皆贱。斯民耻逐末以受罚。而务本者多矣。后世以钱币为流通百货之资。而谷帛之势遂处于轻。错云。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后世之民。亦犹之古也。上之有需乎谷帛者。亦犹之古也。然而谷帛之势遂处于轻者何也。商贾积百货以与民为市。农不能以谷帛交易。必贱卖之。易钱入市。然后得遂其俯畜仰事之谋。农之所出。不能多赢余。商贾乃积钱以逐利。乘农之乏。称贷以收其谷帛。而谷帛乃至不足。此其獘一也。唐时租庸。惟供谷帛。后改为两税。以钱上供。钱者非农之所有。而功令至严。不得不易钱以入官。幸而岁稔。尚足补苴于万一。若遇凶年。虽下蠲除之令。而终岁衣食之资。将何所出。此其獘二也。如是则农夫终岁勤苦。出其谷帛。曾不能以之交易上供。翻有藉乎钱币。则钱币之势处于重。及其后也。钱币或积于公家。或积于私室。农夫挟其谷帛以为市。而钱币不足于用矣。钱币不足而谷帛乃益轻。斯天下之民。皆舍本而逐末。终不尽心畎亩。以收其纤悉之利。故人聚于乡而治。散于乡而乱。此之谓也。诚能复沟洫之制。制民之产。使衣食之势。常处于足。上之人又复租庸之制。不复以钱币上供。又令市中得以谷帛上供。富豪大家无所挟以为市。而币亦不至于乏。斯二者之獘去。而本末之分明矣。
论治五   
孙鼎臣
天下之生众矣。皆函五常之性。有肌肤之爱。亲戚之恩。一旦瞋目发难。忍而弃之不顾。岂民固乐死而恶生哉。杀人不必死。而不杀人则必死。其为生之计穷。夫是以为乱也。乱由于民穷。民穷由于不务本。吾观于诗书。而知先王之为民计远也。先王知民不可一日而不食。一日而不衣。而农桑者。衣食之本也。故亟亟焉以为有国之大务。课之树艺。教之蚕织。为之农官以督其功。为之诗歌以叙其劳。为之饮食祭祀以乐其成。为之嫁子娶妻哀死养疾以厚其爱。水旱之不时。春秋之不继。则又为之振贷补助以佐其急。导之如此其勤。恤之如此其至。故其民莫不务本。田野辟。仓廪实。租税有制。服用有节。风俗朴。盗贼衰息。天下无游惰之人。人人足以自赡。兵强国富。四夷宾服。民终岁于畎亩。老死于井里。虽诱之而不为变。贾谊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彼诚乐其生而安之。安故天下如覆盂。卒然摇之而不动也。后世逐末者众。而务本者少。司国计者。先征榷而后农桑。州县之吏。以刑名钱谷为殿最。而不问其劝课之勤惰。蠲贷非不勤也。而农不被其泽。耕耤非不举也。而海内不知劝。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为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而蚕桑之利。于州县不能百之一焉。古先王之所以为有国之大务。其积轻至于如此。此何以然哉。农桑之所得者。粟与帛也。而天下之所用者银。银重而谷帛贱。谷帛贱而农桑轻。自然之势也。国之赋税。银也。官之禄赐。银也。士马之刍粮。银也。隶役之禀饩。银也。宾客之赂遗。商贾之交通。银也。总天下之万货。而制之于银。自天子以至甿隶。非银莫为用。于是银为天下之大利。而天下之大奸集焉。迄为天下之大害。请略言之。仓庾之敝。出谷纳银。中饱于官。而州县无储偫。一也。富人争蓄黄白。田野之入。今日收而明日粜。而闾阎无盖藏。二也。以银输赋。一石之赋。数石而不足。征敛重困。三也。军食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