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皆不容于公论。故敛怨以为私。君子之所戒。而固为小人之所趋。至于敛怨为公。则贤愚同所兢兢。军兴十余年。自江皖两湖外。筹办厘捐。每多有未尽之利者。良由事涉言利。下之结怨百姓。上之得罪清议。而聚敛朘削之名。几乎先无以自解。故智巧之士。率推诿而不自任。而一二办事省分。迫不得已。艰苦经营。粗有成效。言者又取道路无稽之议论。而急毁之。徒使地方官事事掣肘。敛怨益深。筹饷益绌。瞻顾周章。进退两无所据。是 朝廷爱民尚为虚语。而地方公事已先受其实。害所关于风俗人心尤大。夫不念民物丰啬之原。而动以言利为事者。陋也。不顾时局艰难之寄。而仅以不言利为名高者。尤君子之所慎也。易曰。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三代王者理财之道。酌盈剂虚。裁成辅相之义精矣。而曰生之者众。有所以生之者也。曰为之者疾。有所以为之者也。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妄思兴利。不顾民生之休戚。事势之顺逆。无论为公为私。而皆谓之陋。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遂欲据之以为名。古今得失之宜未接于目。天下利病之数不关于心。仅以邀流俗之誉。使办事者无所措手。故宜慎也。臣等至愚极陋。然于古今事变。名臣大儒奏疏论撰之文。皆曾考求得失。究知其本未。决非敢言利以病民者。而身当其位。事处其难。稍求有益于国。无害于民。仍惟厘捐为尚。可以行之久远。不敢不一一据实直陈。发明其义。伏乞 皇上天恩。诸言停止捐输厘金者。概予留中。使不至传播。庶斯民浮动之气。不致挟 朝命以图与官相抗。俟天下无紧急之军需。直省无积欠之兵饷。户部无竭蹶挪移之苦况。而后断自 宸衷。尽罢各省厘捐。惠商而商实受其惠。无焚掠之忧。便民而民真得其便。无荡析之警。乃永以培养元气。涵濡 圣泽。天下幸甚。臣等筹商大局。意见相同。谨合词披沥上陈。伏乞 圣鉴训示。
缕陈广东厘务情形片同治三年
广东巡抚郭嵩焘
再广东厘捐。旧设卡厂。凡五处。曰韶关厂。当江西湖南两省来源。为广东之北江。曰白沙厂。附近惠州府城。为东江。曰后沥厂。附近肇庆府城。当广西来源。为西江。曰四会厂。则贺水别由广西之贺县以达四会。而汇于西江。广东竹木之所从出也。曰芦包厂。为省河上游总汇。东西江三厂。收数甚少。而来源或数千里数百里。皆巨川也。韶关芦包两厂。每月收数各万余金。为厘捐两大厂。又有陈村江门两厂。则皆抽收坐厘。合之省城佛山潮州为坐厘五分局。窃查广东海口纷歧。诸江之水。旁穿侧出。而经流实会于省河。其不由省河者。潮州之韩江。别会汀赣诸水。自由汕头入海。名曰东海。雷廉各属。名曰西海。沿西海府县。地势椭长。内界广西。琼州又南悬海外。所产靛桂皮。贩运各省。为出海大宗。廉州海口最著者。名曰北海。雷州海口最著者。名曰海安。地方设卡抽厘。据为私利。已阅数年。前署督臣晏端书委候补知府吕铨安徽候补知州江国华前往清理。至于被殴。并不一加惩办。纪纲法度。废弛为甚。臣等体察广东情形。民情非甚刁悍。而绅士之把持。能急公者少。人才之萧索。能办事者尤少。数月以来。稍将包抽之私厂。一概裁撤。归并官厂。去其獘端之显见者。其余石龙西南九江三多祝各处巨镇。无虑十余处。省河下游。各国贸易。及牛庄烟台江浙福建之海船。尤为厘捐巨款。皆以举办艰难。未敢强行。仅西海等处。因地方私厂之旧。裁撤整顿。添设海西分厂。此广东办理厘金之大概情形也。其间谷米薪柴两项。各省办理章程互异。江西两湖产米之乡。一律抽收。上海则米价昂贵时。暂一停止。广东以此两项为贫富所同需。自开办至今。永远停止抽收。海西添设之厂。又惟抽收出进海口之桂皮青靛油麦甫棉花沙纸包等共八大宗。此外百货皆无厘捐。其抽收既视他省为轻。其办法又视他省为。苟且将就。以图无事。言者又更欲裁撤北海厘捐。臣等不解何以私收营利办理数年。官吏竟能相容。改归官抽。商民已肆其阻难。京师且传为过举。前访闻新选长寍县教谕王师祥主谋滋事。经委员候补知府吕铨禀揭有案。已咨部将该教谕暂行斥革。研讯确情。归案拟办。原奏称尚未得主名。一似指陈前后厘捐情形。而于此等案由。竟全无所闻。可见传闻无实之辞。影射趋避。挟私求逞。断难凭信。恐部臣或照案拟准。责成裁撤。致商民藉端以相抗拒。臣等虽能据情奏请照旧办理。而政体之伤损已多。谨先将广东办理厘捐情形。详晰缕陈。伏乞 圣鉴训示。
请及时防獘疏同治六年 六条录一
王书瑞
一厘捐宜及时整顿也。自军兴多年。无从筹款。不得已而借资民力。封疆大吏。岂有不仰体 圣意者。必谓厘捐之无一非獘者谬也。然竟谓厘捐之一无所獘则不可。各省厘捐。在省局总办者。类皆司道大员。固宜随时慎重。獘绝风清。由省城而各府各州县各乡镇各厘卡。各有委员。虽经各大吏择人而任。然其中已难保无喜事之人。渔利之习。自委员而下。各局各卡。又有司事。自司事而下。各局卡各有书差。谓其中皆系安分守己实心办事之人。尤未敢信也。厘捐之獘。最忌偷漏。于通津大路设卡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