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非改为之布帛也。此随时取给之文。所以不传于后世也。
若夫作者之文则不然。其道足以济天下之用。其词足以媲坟典之宏。茹古含今。牢笼百氏。与六经并着。与日月常昭。而曷尝有无实之言。不试而云者乎。今不悟俗学凡浅不能为是。而徒指夫獧子浮华无用之文。以为口实。是尚不足以杜少知之口。而何以服作者之心乎。孟子曰。取食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相比。奚翅食与色重也。吾观集中诸贤之制。其意格境象。字句辞气。多与古人不类。且有甚猥俗不识禁忌者。而便谓足以跻于先秦两汉唐宋大家。其信然乎。俗言易胜。缪种易传。播之来学。将使斯文丧坠。在兹永绝。亦文章之会也。况彼所谓菽粟者。或糅以秕稗矣。或糅以杂毒矣。彼所谓布帛者。或易以刻楮矣。或易以木叶矣。善乎虞道园有言曰。循流俗者不知去陈腐。强自高者惟旁窃于异端。如朱彝尊与谭子羽书凌廷堪复礼黄中坚佛氏论等文皆是凡若此者。辨之不审。非杀人则以误人。以此为用。非良用也。然则如之何而可。曰在易之家人曰言有物。艮曰言有序。
夫有物则有用。有序则有法。有用尚矣。而法不可偝。必有以矫而正之。讲明切究。遵乎轨迹。以会其精神。使夫古人音响之节。律法之严。学者有所望而取则焉。岂可以随俗恒言。任意驱役楮墨乎。作者之徒宜谨之于此。韩子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元。非要非元。而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故曰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纂辑之家宜谨之于此。若都不能。则但取经事不与论文可也。三通是已。
经世之作。因文见道。所谓以致用为急。随时取给。不以文字为工。然自一二公牍章程外。何尝尽以随俗恒言。任意驱役楮墨者。抑扬太过。俱不免文家结习。是篇指摘处。虽涉偏苛。而议论颇严正。录之。以见箸作纂辑。皆非可苟焉已也。
书 皇朝经世文编学术门后
叶裕仁
皇朝经世文编学术门所录格言名论。可谓多矣。然错杂不伦。烦而寡要。经世之务。固如是已耶。盖学术之是非邪正。关乎世运之兴衰治乱。何其重也。予以为辑是编者。宜以崇正学黜异端为首务。上则论列帝王之学。凡黼座之箴规。经筵之敷奏。朝臣之谏牍。足以正君而善俗者。皆可载也。至于学校党庠术序之教法。先儒读书讲学之规约。皆可载也。要使求治者知所振兴。后学者端其趋向庶几得之。若前人格言名论。不可胜收。况其所录。多一隅之说。更有害理之甚者耶。盖干嘉以来。去汤陆诸君子已远。儒者一趋于训诂考据。炫奇博。理学衰息。孔孟之道不着。宜其所见止此也。书之以告世之阅是编者。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纂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以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诸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遂相去什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经而外。百家箸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獘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獘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氐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虽韩李锐志复古。而不能革举世骈体之风。此皆习于情韵者类也。宋兴既久。欧苏曾王之徒。崇奉韩公以为不迁之宗。适会其时。大儒迭起。相与上探邹鲁。研讨微言。士慕效。类皆法韩氏之气体。以阐明性道。自元明至 圣朝康雍之间。风会略同。非是不足与于斯文之末。此皆习于义理者类也。乾隆以来。鸿生硕彦。稍厌旧闻。别启涂轨。远探汉儒之学。因。有所谓考据之文。一字之音训。一物之制度。辨论动至数千言。曩所称义理之文。淡远简朴者。或屏弃之。以为空疏不足道。此又习俗趋向之一变已。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刱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生之歆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从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欧阳生文集序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