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南安州二府。寍都一直隶州。湖南之桂阳郴州二直隶州。贵州黎平属之古州一州。从前划分引地。今未有改也。其配运则除琼雷两属产盐无多。供本处营销外。其附近省河各场产盐。由运司经理。艚船发给旗程。程即船照也。载明运某场盐共若干包。运往某处。以备沿途盘查。运至东汇关。存入东仓。供商捆运。其附近潮桥各场产盐。由运同经理。艚船发给旗程。运至广济桥。存入公仓。供商捆运。关上桥上。皆设有专官。以司浇洗成色。及掣验等事。其各商自行赴场配运。则禀明运司。运司发给旗程。运到桥关。由官掣验。分销各埠。粤人所谓埠。即商人所开之盐馆也。惟高廉二府离省遥远。廉盐由该府运至石康中屯二馆供配。高盐则由商人禀明该府自行赴场配运。掣验稽查。即由府委员经理。在潮桥配盐者。惟潮州一府。汀州一府。南安一府。寍都一直隶州。州府之兴都等八县。共计二十九埠。其余则统归省河配运焉。至于引饷则较前加增数倍矣。 国初广盐。行大引四万二千六百七十道。每引载盐二千一百斤。征课饷银二两八九钱或三两五分不等。共征饷银十二万余两。
嗣因南各属。逼近淮岸。将引一万五千一百道。改照淮例行盐。其余引二万七千五百七十道。仍行大引。至康熙三十一年。经盐政奏明。一引剖作十引。每引行盐二百一十斤。又因除去割没名色。每引加盐二十五斤。割没者。商人运盐掣出多斤。将盐割没。仍照律议罪。嗣知有名无实。故明定加盐二十五斤。加课银二钱五分。自两淮始。广东则比两浙上则之例。加银一钱。此粤引行盐二百三十五斤之所由来也。嗣因连州乐昌仁化三埠畅销。加引一千道。增饷银五千六十一两零。三十二年。将海潮揭等七县菜盐饷银五千三十两零。加配引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一道。广济桥盐饷银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二两零。加配引十二万八千三百四十八道。又高雷廉三府当初行盐。原无引额。加配引八千一百八十二道。又连山等九埠加引三千二十道。增饷银一千三百六十七两零。又因沿海各处网鱼。增渔引八千七百道。每引征饷银一钱五分。归善阳江二埠。增渔引一千八百五十道。当初盐政以场盐旺产。曾经奏请每引加盐七十斤。加饷银一钱五分。户部以银数太少。驳令加增。嗣因商人坚执苦累。情愿加课。不愿行盐。故至三十五年。将通纲应加盐斤。另配新引十二万七千六百三十四道。增饷银五万一千九百八十一两零。将渔引应加盐斤。另配渔引五千七百十二道。增饷银八百五十六两零。三十六年。因永安县向无引额。加配引一百二十道。每引征饷银二钱五分零。又因海山隆澳地方。有场产盐。以致鬻私。经商人认办。增渔引三百道。征饷银四十五两。至乾隆二十四年。 钦差户部侍郎吉庆查办。以成东正引之外。运销余盐。征收羡银。款目繁多。容易混淆。将余盐改配引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五道。增饷银十四万八千二百三十四两零。其征饷科则。每引少自二钱五分零多至九钱数分零不等。惟广西桂林迤西各府属征银一两二钱零。南各属每引载盐二百六十四斤。征饷之外。加征篓税余费。然亦不过一两之数。通计粤盐。实营销引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七十八道。征饷课银五十七万六千六百十八两零。内广东销引四十四万八千零八道。饷银二十七万七千八百九十两有奇。广西销引十三万八百五十九道。饷银十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七两有奇。汀州府销引七万八千二百五十二道。饷银四万六千七百九十五两有奇。桂郴二直隶州销引六万四千五百三十六道。饷银六万四千一百五两有奇。古州销引五千九百六十六道。饷银三千九百四十两有奇。现在广东每年领引八十一万道。盖有余引在内也。至历来办法。则发帑收盐改纲改所凡屡变矣。康熙初年。粤商系里下报充。三年一换。名为排商。獘端百出。嗣将排商之费。一万一千余两。归入正课。举报殷实之户。充为长商。然有场埠之分。场商出资以收盐。埠商运盐以营销。惟场商资本微薄。户所产盐斤。不能尽数收买。以致场多卖私。
康熙五十七年。裁去场商。由运库先后筹出帑本银三十六万余两。分交场员。户产盐。颗粒皆官为收买。官置艚船二百七十余号。发给水脚。运回东关潮桥。存仓候配。埠商在关在桥配盐。按包纳价。除去成本水脚。获有盈余。名为场羡。每年约四五万两。粤盐出场。例定一百五十斤为一包。春夏每包加盐十五斤。生盐以四斤作卤耗。熟盐以五斤作卤耗。秋冬每包加盐十三斤。生盐以三斤作卤耗。余剩盐斤。是为子盐。发商运销。获羡解部。名为子盐京羡。每年约二万八千两。至配引之外。多收余盐。发商行运。名为余盐羡银。嗣后余盐改引。将余羡十四万八千二百三十四两零。归入饷额。粤盐办羡。即自此始。此所谓发帑收盐也。埠商运盐。多系先盐后价。且素非殷实。行之日久。积欠累累。以致前发帑本。全归悬宕。倒革各商。至五十余埠之多。推原其故。缘粤商多系土著。鲜谙行盐。每充新商。众商视为弱肉可啖。互相充赚。不数年即敝。至乾隆五十四年。经总督另筹办法。除潮桥二十九埠课饷清完勿庸更张外。将省河一百五十埠。总而为一。劝谕殷商。共凑捐银一百四十万两。先将前发帑本银三十六万余两。如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