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733页

龙江等处。辽西之盐。由锦义运往蒙古各部落。引地甚广。销路必畅。如每月能销盐百万觔。便可得厘课钱一万八千文。每月能销盐千万觔。便可得厘课钱一十八万千。榷辽海之盐以助奉吉黑设防之用。使三省通力合作。军储饶裕。边防益固。永纾 朝廷东北之忧。匡时急务。似莫切于此矣。
第我 朝自开国以来。辽海之盐。未尝有课。民情难以图始。士大夫溺于政尚宽大之说。视 国计之盈绌。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关喜戚于其心。闻榷盐之议。必将斥为苛政。诋为剥民。恣腾谤讟。冀阻其事。或模棱两可。请少加厘税。先行试办者。此皆迂之谈。不知利害之轻重者也。奉吉现虽设防。常有地阔兵单之虑。黑龙江尚未设防。宜切绸缪未雨之思。一旦有警。欲分防则无兵。欲添兵则无饷。皆意中事也。其宜就地筹添巨款。以厚兵力。不可缓也。目今海宇升平。中原无事。 朝廷之财力。尚难兼顾吉黑。广设边防。如内地有变。外患亦乘机窃发。当此之时。中边交警。饷必益绌。军必虞饥。亦意中事也。其宜就地筹添巨款。以蓄边储。尤不可缓也。此利害之在军 国者也。民闲食盐。每人每月不过一觔。以每觔加厘课钱十八文计之。每人每岁不过多出钱二百一十六文。民虽甚贫。易为力也。湖广江西安徽之食淮南盐。市价每觔制钱六七十文。辽盐现运吉林。市价每觔十五六文。运于寍古塔。市价每觔二十三四文。纵加厘课钱每觔十八文。其价尚轻于湖广等处十之五十之三也。此利害之在闾阎者也。东三省旗地无赋。民地之赋。轻于东南各省数倍十数倍不等。而东南盐之价又重取东南之财。以供东三省之饷。二百余年矣。未闻东南之民。怨及 朝廷。以为苛虐也。东三省之民。沐 朝廷之深仁厚泽二百余年。而不知感激图报。吝此盐厘。不亦自同化外哉。凡事两利相较。当取其重。两害相较。当取其轻。居今日而为东三省深谋远虑。非就地急筹巨款无济于事。然则辽盐之榷。即援淮引初章以定税。则亦不为过。况从轻则哉。如虑厘课既加。官价较重。小民嗜利。贩私者众。纵之则亏课。严缉广捕则糜费。办理不善。正课所入。仍不能多。则清查各场。每日产盐若干。尽数官为收买。使民闲无从得私。以清其源。如虑立法之始。商贩恐官盐价重。难以出售。或裹足不前。则仿刘晏常平盐之遗意。及近时各省官运官销之成案。先行官运。民间不能淡食。不得不市官盐。数月以后。价值画一。官盐通行。商贩亦可不招而自至。辽盐章程既定。吉之珲春三姓。黑之艾辉。盐有从俄界来者。照各国通商不准带盐条约。杜其入境可也。因地制宜。设卡抽收厘税亦可也。要在当事之人。主持大计。实力举行。以为东三省浚莫大之饷源。而不为浮议所摇耳。
奉天筹饷宜纳盐课疏同治元年  
双福
奏为筹划经费。以济军需而裕 国课。仰祈  圣鉴事。窃惟军兴以来。需费浩繁。度支告匮。于此而欲为筹饷之策。舍其大而图其细。计其利而忘其獘。无当也。我 国家岁课所入。地丁钱粮而外。惟盐鹾之利。最为大宗。乃各省俱有盐课。而奉省向不税盐。似未允协。况值此军饷支绌之际。尤当因时制宜。变通筹划。伏思盛京为 国家根本重地。滨海一带。产盐甚饶。岂容奸商任意载。私贩渔利乎。而该地方官为无纳课之条。亦无稽查之责。遂听其私贩而莫能禁。查奉天地方辽阔。人烟稠密。以及吉林黑龙江一带。俱系私盐。并且贩卖邻省。于盐课实有妨碍。若按照他省一体纳课。则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每年所入。不止十数万两。不特接济军需。亦于 国课大有裨益。臣受  恩深重。目击饷绌。时切焦思。再四筹策。惟此举尚有利而无獘。相应请  旨饬下户部查明。援照他省纳课之例。饬令奉天府府尹会同该将军查看情形。宜如何试行纳课。妥议章程。严饬该地方官认真稽查。遵照收课。并饬吉林将军转饬该地方官一体遵照办理。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遵行。
拟整顿东三省盐厘片  
奉天总督崇厚
查东三省。自 国初至今。从未办过盐课。其中窒碍难行之处。节经历任将军奏明在案。所以同治六年。原任将军都兴阿。因力筹练饷。奏请办盐厘。亦未议及盐课。今若按照各省。配引征课。诚如  圣谕。奉省盐斤。向未征收税课。创办恐亦不易。饬令体察情形。奴才悉心筹划。当此练兵筹饷之时。虽不能遽办盐课。亦必须整顿盐厘。查东三省及蒙古各王旗。所有食盐。均仰给于奉省沿海各盐滩。是奉省产盐不为不多。销盐亦不为不广。第创办之始。立法本未周密。以致日久獘生。偷漏侵渔。均所不免。且原定盐厘数目太微。计盐六百斤为一石。抽收东钱一吊文。现以省城时价而论。每石系售东钱十四吊四百文。即使酌量加厘。不致有碍民食。当经奴才崇厚遴委妥员前赴各滩。逐细详查。酌核拟议。现于省城设立筹饷总局。并派旗民各员。分往产盐各州县。设局整理。每盐一石。抽收东钱二吊四百文。仍以八成充公。二成作为局员薪水。以及滩长书手局丁巡役工食并心红纸张一切之需。并准滩户每石加价东钱六百文。以恤商力。虽较之原定数目。不无加增。而核计每盐一斤。所收盐厘。仍不及制钱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