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673页

所费无多。故岁有丰歉。容有缺粮之时。而人无贫富。总无乏盐之日。人人不能不食。又为人人力所能食。故销路宽而输课易也。产盐之地。各省不同。云南四川产于井。河东产于池。其滨海省分。如两淮两浙长芦山东闽粤等处。则产于海所产之盐。皆待煎晒而成。其附近居民之以煎晒为业者。曰户。 朝廷设官以掌之。招商以运之。积斤成引。按引抽课。各省一引之数。自二百四十斤至五六百斤不等。按收正杂各课。自一两数钱至二三两亦各不同。此大较也。顾纳课之多寡。以销盐之多寡为凭。销盐之多寡。以食盐户口之多寡为断。自 国家定课以后。至于今生齿之繁。户口之增。岂啻倍蓗。乃食盐之人。日见其增。销盐之路。日见其广。而行盐之引地。反多滞而少畅。以致正杂之课额。亦有绌而无盈。若是者何也。一由私盐之充斥也。一由浮费之增加也。自设立长商以来。各省官绅士庶。皆视盐务为利薮。或借口办公。巧为侵蚀。或受人请托。曲为通融。他若陋规黑费之类。不可枚举。且课项则有时展缓。而陋规则无处减轻。此浮费所以日增也。浮费增则成本重。成本重则盐价昂。盐价昂则销路滞。销路滞则课额亏。而无课之私盐乃得充斥于其际。质既洁净。价复轻微。由是百姓乐于食私。而奸民遂乐于售私。于此而欲禁贱价之私盐。行贵价之官盐。虽刑驱势迫。有所不能。此盐之所以日滞。商之所以日疲。而课之所以日短也。为今之计。欲增课必先畅销。欲畅销必先敌私。欲敌私必先减费。而欲减费敌私以畅销而增课。则又莫若使各省改长商而行票盐。
夫票盐之所以愈于长商者。何也。长商受官管束。官吏因之侵渔。长商无可如何。故有费而盐日滞。票商随时认领。官吏即欲需索。票商立许告发。故无费而盐易销。则减费即所以裕课。其利一。长商有费。则盐价日贵。贵则不能敌私。而销路日壅。票商无费。则盐价日贱。贱则可以胜私。而销路日宽。则敌私即所以裕课。其利二。长商积疲已久。每致先盐后课而课易拖延。票商挟本而来。故皆先课后盐而课无短绌。则免欠课之积獘。其利三。长商按纲领运。必挟赀巨万而后可以承充。票商量力纳课。即为数无多。而亦准其贩运。则广民间之生计。其利四。长商则恃系官盐。迫人以不敢不食。故盐多搀和。票商则各自销售。恐人之或有不食。故盐皆洁白。则便各省之民食。其利五。长商价重。则人愿食私。而枭徒因之以多。票商价轻。则人愿食官。而私贩因之以戢。则化天下之莠民。其利六。总此六利。而又得人以经理之。当今生财之大道。计无有逾于此者。溯查嘉庆六年。滇省盐课。改归井。至今年年溢销。道光十二年。淮北盐务。前经两江总督陶澍奏改票盐。除年清年款之外。每年协贴淮南盐课银六十七万两。溢销之数。几至加倍不止。道光三十年。两江督臣陆建瀛因汉岸火灾之后。引滞商疲。将淮南盐务尽行改票。彼时中饱之人。藉词摇惑。仰赖我  皇上宸谟独断。试行之后。裁汰浮费百四五十万。票贩踊跃争先。己酉一纲。上课至五百余万两。去岁部库支绌赖以接济。是改票之上裕 国课。下便民食。其效已历历可征。臣等思各省盐务。除淮盐改票滇课归井之外。惟山东引票兼行。尚能年清年款。而亦总无溢销。其余长芦河东两广闽浙四川各盐务。无不商疲引滞。苦累日形。今两淮云南。既办有成效。则各省亦可仿照成案。量加变通。虽因地制宜。情形各省不同。而销盐之地。食盐之人。初无稍异。惟变法伊始。总以裁费为要图。恐向日渔利之人。无利可获。必致藉词阻止。摇撼百端。设各该省大吏于盐务情形。未能深悉。恐以浮词之眩惑。转致良法之中挠。不无可惜。  皇上圣明洞照。票盐之利。已在  宸鉴之中。惟各省改定章程。势难同时及。必须挨次办理。方为施之有序。合无仰恳  天恩。特简居心公正通晓盐务之大员。先择一省前往酌量情形。仿照两淮改票成案。妥为筹办。办定一省。再及其余。如此行之以渐。持之以久。以减费为先务。以缉私为永图。不过数年。各省尽行改票。销路既广。交课愈多。既化私而为官。即有畅而无滞。课额之增。将有加倍于今日者。所谓便民裕课。其利诚不可胜言也。臣等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卷五十一 户政二十三盐课二
两淮盐法议略
王守基
两淮产盐之场二十有三。隶通州分司者九。曰丰利。曰掘港。曰石港。曰金沙。曰吕四。曰余西。曰余东。曰角斜。曰枅茶。隶泰州分司者十一。日富安。日安丰。日深垛。日东台。日河垛。日丁溪。日草偃。曰刘庄。曰伍佑。曰新兴。曰庙湾。隶海州分司者三。曰板浦。曰中正。日临兴。二十三场。共征折价银八万六千六百十五两零。前明本系按丁征盐。今则摊丁于地。而计其亭场池出盐之多寡。酌定科则。交纳银两。故谓之折价。海州三场。盐出于晒。营销淮北。余则皆出于煎。而营销淮南焉。煎盐之法。择卤旺之地。坚筑如砥。名曰亭场。候卤气上升。地有白光。摊灰于其上。灰即煎盐所烧之荡灰也。五更摊之。夏日至午即起盐花。春初秋末。常须竟日。冬则盐花归土。必风日连霁。盐花始凝。帚扫成堆。舁之于池。沃水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