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终不能行。至道光初年。陶文毅公总制两江。兼绾盐政。始本海阳李侍郎赞元之说。奏行票盐。然止行于淮北。而不行于淮南。淮南以食盐利者众。把持而阻遏者多也。然私盐愈多。官盐愈滞。课不足额。官疲而商亦疲。驯至湖北塘角火灾。汉岸盐船。被毁几尽。天变于上。人怨于下。虽欲不变其法。不可得矣。于是两江总督陆公建瀛。敬陈淮南盐务。恤灾必先兴利。兴利必先除獘。酌拟章程。恭折奏闻。大意谓淮南盐务之疲坏。实由口岸之不销。其不销之故。则在官价昂于私价。官本重于私本。而成本过重之故。又在银价日贵。浮费日增。为今之计。欲畅销必先敌私。欲敌私必先减价。欲减价必先轻本。欲轻本必先裁省浮费。摊减科则。窃谓今日大獘。莫大于利不归国。亦不归下。而归于中饱之人。淮南引地。首尾四省。仰食于盐者。官则文武印委等员。吏则大小衙门书役。以及商伙商厮商船。不可亿计。一议整顿。则必起而挠之。造谣挟党。恐吓挟诈。必使良法中止而后已。臣受恩深重。不敢以帑项正课。商民脂膏。为避诽谤养奸蠹之计。谨将淮南全局。通盘筹划。以裕课之法。为灾之方。酌议章程十条。云云。部议有准有驳。饬令覆奏。而卒从之。一时盐价大跌。一包之钱。几可得两包之盐。四野腾欢。额手颂 圣天子恩膏。暨陆制军德意。东南数千里之地。如出一口。呜呼。可谓快矣。第按其章程。仍处处闲以官吏。与日知录所云不问其所之者不同。又大致仿票盐。而却不名票盐。大意谓票盐散不可稽核。此则操纵在手。可以自如也。然前人有言。凡立一法。必待其人而后行者。非良法也。必人人可行。而后可称良法。今法如陆公长在两江。尚能坚持不变。否则官吏乘闲。陋规裁者可复。少者可增。犹之漕运本有余米月粮。可供一切费用。乾隆年间即奏增脚钱数十文。今则暗增至数百文矣。且浮收勒折。习以为常。 朝廷虽明知之。而亦不以为怪也。天下事类皆如此。可胜叹哉。
积獘说
王应孚
眉山苏氏辨奸论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此即其人之行己者言之也。予则通其义于人臣之事君。而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獘政。朝廷之上。执政之大臣。苟遇人有以不近人情之美举。渎主上之聪听。为蠹吏而乞恩者。不可不深察也。夫礼以待君子。而法以制小人。以小人而在官者。乃惯于骫法。而小人之尤者也。以千百小人共举一事。而以数小人数十小人之在官者奉行之。而谓此数小人数十小人数千百小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虽有饥饿乏绝。而和衷以济。不有毫厘之差。铢黍之失焉。则尤千古以来未之前闻者也。荀子曰。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不可不清。而数必不能画一。吕居仁官箴曰。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有私罪必涉贪污。无公罪必流诈伪。盖天下有必不可有之獘。有必不能无之獘。以官师而纵吏役之骫法。以吏役而纵奸民之骫法。是之谓故犯。故犯者无赦。以其獘之不可有也。以官师而防吏役之骫法。而不能必绝无骫法之吏役。以吏役而防奸民之骫法。而不能必绝无骫法之奸民。是之谓积习。积习不易挽。斯其獘之不能无也。圣人之立法也。非不欲尽其獘而除之。而防微杜渐之中。时留有余之地。不为已甚之行。曰力防之已耳。苟犯吾法。严惩之已耳。盖人情之所不能免者。虽圣人亦不能一旦尽化其小人。而使为君子之所难也。夫积獘之区。盐与漕其尤甚矣。名其地曰场。言乎其地之广也。综其事曰运。言乎其行之远也。以极广之地。历行远之势。一旦入告我后曰。以千百小人共举之事。今以数小人数十小人之在官者奉行之。而无毫厘之差。铢黍之失矣。以千古以来不能无之獘。今一旦除而去之廓如矣。于是为是数小人之在官者。显然请于朝而冒厥赏。无论其乖政体也。而转瞬之间。数年之内。不至有数十万数百万之亏失而不止。吁。可危也。夫事虽多而操则约。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人情者。吾心之矩也。朝廷之上。执政之大臣。苟遇此不近人情之事。则即以人情对镜之。而亟察其蒙蔽之端。切究其深心所寓。斯其伪不难立烛。其奸不难立破。而国家经费所关。亦不至亏失数十万数百万之多。而不可究诘矣。岂非为政之要务哉。
请更定盐法疏道光九年
监察御史王赠芳
奏为谨陈盐务经久之法。以除枭害而便民生。仰祈 圣鉴事。窃惟盐者。天地所生以养民者也。盐法者。 国家所立以便民者也。我 朝盐法。计口以配引。分地以签商。俾民无转运之劳。课有均输之额。立法本为周备。乃行之既久。积獘日深。而两淮为尤甚。其致獘之由。补救之法。臣前折已详陈之。诚以疏引必在遴商。剔奸乃能裕课。惟清厘乎全局。可收效于目前。然祗为裕课计。则所以为民生计者。固有未尽也。何也。天下之利。不在国必在民。其实利在民。则国未有不利者也。今之盐利。不在国亦并不在民。而其利归于商。然商擅其利。而官吏争制其短长。则其费必重。商役财以结官吏。而擅其独市之利。则其价必昂。商以卤杂短称之盐。又经水贩子店之手。偷窃搀和。而民乃受之。价以递增而愈多。盐以递转而愈丑。于是枭徒乘机逐利。与商争权。小民出官盐之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