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实由俸甲各米。半放折色。故得敷衍至今。并非仓储实有盈余。足济京师民食也。今年海运南粮。仰赖 皇上洪福。数倍上年。然以一百七十万石计之。于户部放款似无不敷。于旗民食指仍多不足。设遇青黄不接之时。尤不可不宽为筹备。臣伏见近年中外条陈。如购买台米洋米。劝谕江浙捐输。碾运四川仓谷。以及采买奉天陕西杂粮。非不尽心筹划。而实在运米至京者。亦仅江浙捐输奉天采买十余万石而已。此外或议而未行。或折银起解。仍未能源源接济。再四思维。迄无良策。因见前任太仆寺少卿徐继畬有筹运西米策略。拟请招商贩运宁夏米粮。在河南怀庆府设局收买转运京师。核其所议。剀切详明。于该处米粮大数。船筏形制。河道经由之程。文报往来之路。多所目击。实可见诸施行。臣谨摘其办法八条。缮列清单。恭呈 御览。伏乞 皇上俯赐采择。饬下部臣筹议试办。如能定有章程。则山陕四川。现有筹备买米银两存储部库。尽可作为资本。该少卿所拟第六条内另筹银款一节。亦可无虑。但期经理得人。实于 天庾积储。大有裨益。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训示遵行。
一宁夏自秦汉唐以来。为边塞积储军实之地。历宋元明。古渠大半堙废。水利遂微。我 圣祖仁皇帝谕令地方官渐次修复。四县一州。东西五百里。南北六百六十里。共开渠溉田六万八千余顷。其所产米麦杂粮。西溢玉门河湟。东达豫徐秦晋。洵 天庾之外仓。非他处可比。时阅百余年。诸渠即湮塞已多。以四万顷计之。中稔之岁。尚可收四百余万石。查旧志。宁夏一府。收官粮十三万余石。而地丁止六千余两。地临套口。土著无多。有田者皆他处富商大贾。以杂粮为货物。贩运获利。耕种收获。皆招集外来丁壮佣工。留米粮十分之一。即足供输纳官粮。暨本地户口及佣工食指。余皆贩运于甘肃通省山西陕西河南江南。为数甚巨。今京师所需。分其十之一二。即已绰有余裕。此不患米粮之不足也。
一宁夏运道之在黄河。人皆知之。然上游与下游迥不相同。自宁夏绕河套之三面。至山西汾州府之西界。水势甚小。性亦平恬。由此而南。至河津而下龙门。水性乃变为悍猛。故宁夏出运米粮杂货。有船筏二种。近处用筏。行于山西陕西。其赴河南江南。则须造船。船名西河牛。每岁桃花汛后。顺黄河直下龙门。专走中洪。昼夜不泊。上游水小。一日夜可三四百里。下流水大。可六七百里。或遇风暴。两岸停棹。而此船行惊涛骇浪之中。与平水无异。无桅无橹无桨无舱。船身全在水中。水上止露窄小船面。船夫寝食于船腹中。船后两铁猫一舵。别无所有。用水而不用风。独为神速。惟不能行上水一步。卸载之后。即将船板售与木行。拆造器皿。自宁夏开行。约计不过二千五六百里。桃汛平缓。大约七八日可到。向来此船所载之米麦。多销售于河南。以汴梁为大马头。黄豆销售于南方。以清江浦为大马头。自黄河溃决之后。清江浦已变为陆地。汴梁虽在决口上游。而数年来时有土匪出没。米粮船料不能销售。西河牛船之不下孟津者已数年矣。然欲招商贩运。则运至怀庆一带。便可设局收买。怀庆以西之黄河。安流如故。地方均系乐土。无阻难之处也。
一宁夏造船木料。产于贺兰山。贺兰山在府城西六十里。自古为居人畋猎樵牧之场。在今为木客斫伐船筏木料之地。所产木料。系松柏二种。筏之所用皆松木。西河牛船则用柏而不用松。因柏木到处值钱。薄板亦可为器用。则米豆与船。皆其货也。松木解为船板。不如柏木之易于变价。故造船不用松木。若所需既多。松木自亦可用。但令米粟得价。有利可图。商情自必踊跃也。
一宁夏运米直下黄河。若由官买米造船。招募水手。再派员弁兵役押运。种种繁费。较之商运。加两倍不止。且西河牛船面窄小。绝无安放员弁兵役之地。若添设篷舱。即虑招风。船不能保。又洪涛巨浪之中。昼夜不泊。彼此不及相闻。押运员弁。亦无从照料。今欲致宁夏之米。惟有招商一法。向来该处行商。必先探明河南江南米豆得价。始造船贩运。运到之后。较之本地市价略见平减。方能速售。故官办则米价必致增昂。商办则循其故常。行所无事得利即往。无利即停。不经在官人役之手。百獘不生。惟与官交易。人情所疑。既虑交米之挑驳繁难。又虑领价之迟延克扣。断无敢轻易承揽之人。必须剀切晓谕。将一切办法。与之备细讲明。信如金石。确当不移。商人始认办。第一年必不能多。一次获利。则以后联舸而来矣。
一收买须在怀庆之河内温县原武阳武一带设局。盘至楚旺。由漳河入运河。豫省历来办漕。水陆道路。向有章程。不烦筹划。至楚旺后。如搭入豫省漕船北上。最为简便。恐豫省无如许空间完好之漕船。则不得不雇民船拨运。运河不比黄水。事事须费周章。船户不比旗丁。节节须防偷漏。官弁兵役。有必需之人。口袋小车。有必需之物。盘坝起拨之繁费。斗级仓书之津贴。近年海运。已有章程。无烦另行筹议。其最要者。则斗斛必须公平。发价必须迅速。不经书差之手。不虞平色之低。不许斗级刁难。不准兵役啰嘈。使商不以交官为畏途。而以收局为利薮。闻风而至者必多。若初次办理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