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621页

昔人所运。不过数万至十万石。今以数百万之漕。而三易其舟。两般其堤。劳费尚可问乎。且两岸之仓。接运之船。不与前议同獘乎。是以运。则中滦淇县之挽。陈州新乡之运。元明偶试之。而不恒也。汴沁。则胡世一血建议于嘉靖。范守己贡策于万历。而皆不用也。
客曰。然则黄河者。运河之贼乎。故漕与河不双行。舍河用海。事有元明。易安以危。世复望洋。窃极愤悱之思。欲去两短集两长。则盍舍运河开胶莱河。辟外洋从内洋。愚者千虑必有一当。请为子陈其详。夫江南之与北直。接壤海壖。里距不远也。而山东之登莱二州斗出海中。长如箕舌。由南赴北。舟行必绕出其外。故元人海运三道。皆放黑水大洋。趋成山。绕至天津。远者万余里。近者四五千里。诚由胶至莱。凿通故道三百里。则漕舟出射阳湖之庙湾。入海三百八十里至山东。入胶河至莱州海仓口。复入海四百里至直沽。凡舟行千有四百余里。而沿海洋。中不过六百里。内免黄流之隔。外辟黑水之险。以海运之名。有漕河之实。计莫便此矣。曰。元初之故迹。刘应节崔旦之遗说。仆亦尝考之。马家峡之难开。分水岭之难凿。两海口之潮沙难去。潍沽河之水势难引。吾子谅亦闻之。今不更端矣。且即使沙石天开。海潮神助。扬帆莫御。而抑知有不可行不必行者乎。夫海舟不畏深而畏浅。不患风浪而患沙礁。江南沿海横亘五大沙。舟行所最畏。元初沿海求屿。逾年始至。旋辟其险。径放大洋。而旬余即达。况今黄河云梯关外。复涨千里长沙。皆舟行必避之险。若由胶莱故道。则舟当何出乎。将北出淮河口。则今已为黄河所夺。将南出射阳湖。则口若仰盂。不可以通大艘。断不能不出商船所由之福山吴淞二口矣。既出福山吴淞。则由崇明十直放大洋。必绕逾大沙暗礁二千余里而至山东。但再行内洋千里。即天津矣。岂有已过险远之外洋。反辟平恬之内海。而折入胶莱之小河。是不知地利。江舟不可以行海。海舟不可以入胶。而胶河拨舟。又不可以泛直沽。将必一米而三易其载。一运而三增其费。是不审人事。惩会通之穿凿。而复以穿凿易之。辟大洋之险远。而更以险远益之。舍径即迂。求奇反拙。尤未见其可行也。
客曰。然则海运其可行乎。曰。天下势而已矣。 国初都海。与前代都河都汴异。江浙滨海。与他省远海者异。是之谓地势。元明海道。官开之。 本朝海道。商开之。海人习海。犹河人习河。是之。谓事势。河运通则渎。以为常。河运梗则海。以为变。是之谓时势。因势之法如何。道不待访也。舟不更造也。丁不再募。费不别筹也。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其道一出于因。语详贺方伯复魏制府书中。其大旨曰。海运之利有三。曰国计。曰民生。曰海商。所不利者亦有三。曰海关税侩。曰通州仓胥。曰屯丁水手。而此三者之人。所挟海为难者亦有三。曰风涛。曰盗贼。曰黦湿。此三难者。但以商运为海运一言廓之而有余。故曰。为千金之裘。毋与狐谋其皮。筑数版之室。毋于道谋其疑。众人以败事。圣人以决机。苟非其人。法不虚创。功不虚施。时乎时乎。智者争之。
筹漕篇下  
魏源
道光七年夏。减坝既筑。御坝仍不启。黄高于清。漕舟复舣。  天子命相臣行河。难复起。作筹漕下篇。
客曰。尔者海运则既行矣。顾所欲海运者。为河漕不能兼治。故欲停运以治河也。河通而漕复故。则海运何所用之。其将河海并行乎。抑将以海易河乎。曰。此河臣明于河。不明于漕之言也。又但知治江西湖广之漕。而不知治江浙之漕之言也。河之患在国计。漕之患在民生。 国家岁出数百万帑金以治河。官民岁出数百万帮费以办漕。河患即有时息。帮费终无时免。孰谓河治而漕即治乎。全漕即不由河。河未必因此而治。况江浙之漕。即由海运。而湖广江西之漕。断不能不由河运。孰谓海运行而河即可无事乎。江楚赋轻而船重。抵淮迟。汛涨辄虞堵闭。故言漕事易而运道则难。江苏赋重而船轻。抵淮蚤。汛前尚可筹渡。故言运道则易而漕事则难。海运有所以救江苏漕务之穷。非徒以通河运之变也。且河运帮费既不可去。海运亦需雇舟。而谓帮费可尽去者何哉。屯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合计公私所费。几数两而致一石。尚何暇去帮费。海运则不由闸河。不经层饱。不馈仓胥。凡运苏松常镇太仓五州郡百六十万石之粮。而南北支用经费止百有二十万。以苏藩司岁给屯丁银米折价给之而有余。是漕项正帑。已足办漕。尚何取乎帮费。无帮费则可无浮勒。无浮勒则民与吏欢然一家。然后可筹吏之策。或将江浙二省地丁钱粮向例收钱者。奏改收银。以免火耗申解之赔累。以剂一切办公之需费。视收漕之浮勒。不及其半。舍重就轻。民必乐从。吏无少绌。故海运于治河无毫发之裨。海运既行。则可专力治河。不必兼顾运道。一切借黄蓄清之策。不致牵掣为患。所裨甚大。此语殊失当。而于治漕有邱山之益。较河运则有霄壤之殊。舍是而徒斤斤补救。议八折。议丁。禁包户。禁浮收。皆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即不然。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