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防饥。古人所谓耕三余一耕九余三者。即是预备救荒之意。现在连年迭遭荒旱。前车可鉴。岂可不预为筹及。无如无知之辈。不为久远之图。动辄谓年岁凶歉。可以请缓请赈。试思现值经费短绌。姑无论请赈不能骤发巨款。即或筹发一二。而一家之所得无几。地方官民。已不胜其转运奔走之苦。况一经办赈。徒饱胥吏之橐。而百姓之沾实惠。十无一二。究于民生何济。本部院深鉴于八九两年之春旱。惩前毖后。亟思举行积谷之法。与百姓共谋身家。而转念此事。非得廉正勤明之地方官。决不能办理。即或地方官志在为民。事事蹈实。毫不假手胥吏。而不能不借用绅士。又恐绅士之中。不能秉公洁己。或藉此高下其手。多寡不均。甚至假公济私。攘窃肥己。百姓未受积谷之利。先受积谷之害。欲养民而转以扰民累民。是以欲行辄止者再四。因思本部院王戍年任湖南长沙府时。其年春收歉薄。谷价腾贵。力办平粜之政。地方幸而得安。嗣秋收时年岁颇丰。因创为积谷之举。传集公正绅耆。与之认真举办。未及一月内。府属具报积谷者。已有十二万数千石。极为踊跃。当复通禀上台。推行各府。一律照办。次年查明通省各州具报明积存之谷。共有八十余万石。是年湘省水荒。民间皆赖此谷。不致颠连。闻至今仍复举行不改。是积谷之法。办理已有成效。本部院前数年亲身行之而获利者。至此而不敢施行。是岂湘省之官吏皆勤廉。而东省之官吏皆贪惰乎。是岂湘省之绅耆皆公正。而东省之绅耆皆私曲乎。是岂湘省之人民皆知自保身家。而东省之人民皆不思自顾身家乎。言念及此。益用慨然。然而本部院痛惩前害。必当远谋。虽东省之地方官不能皆尽心民事。然亦必有一二能自振作者。虽东省之士民不皆知保顾身家。然亦必有一二能知自爱者。即本部院作一日官。亦当作一日事。尽一日心。决不能因噎废食。为此札仰该道即便转饬各属。自行筹计所有积谷之法。是否能振刷精神。清白操守。竭力设法举办。如能实尽心力。以民命为重。认真举办。即各将所属地方。应如何办理尽善。能否办有实效。不扰一民。先行筹定办理章程飞禀。核明饬遵。傥不能实力举办。及虽举办而精力不能照应。徒使地方胥吏地保以及刁生劣监从中假借渔利肥身者。即毋庸议。不得勉强塞责。贻累民生。至各属如有禀报举办之处。该地方官绅如能办理得实。定当从优奖励。傥查出有分毫营私舞獘情事。立即从严参办。毋违。此札。
扶持保义仓约规条附
甘扬声
孔子曰。凡事豫则立。盖天下之事。豫为之虽平庸无奇。自有神明莫测之用。急猝为之。虽古人已见之效。亦竭蹶而难行。而于救荒为尤甚。古之行荒政言荒策者不一。其权多操于上。非下所得为。若在下所得为。不可不豫为者。则义仓是也。长安乡扶持保共五村。居民不及三百家。乙酉辛卯壬辰三岁饥馑。予曾平价粜谷。以为五村保米。五村赖以无虞。然一人为之。不若众人为之。一人之有不可恃。众人之蓄则可久。而众人为于临时。又不若为之于先时。以为之于临时。苦于贫窭而无措。为之于先时。则随事撙节。可以留余也。予考昔人成法。参以人情土俗。录为规条。捐谷钱若干。以为诸君倡。望诸君因此年谷顺成。随贫随富。力行节俭。积二三年钱谷。以成此举。庶遇荒歉之岁。不致忍饥。积至五年十年后。则仓有储粮。同保各家。永享丰亨之庆矣。
一裕仓本。 同保约三百家。必积谷六百石。钱六十千。上户捐谷以数十石计。下户以数桶计。钱以几千几百计。先于簿上书捐数。分三限全交。钱必大。谷必干必净。首事收钱谷后。即登总簿。钱随时出借。息周年二分。谷遇春间有缺食者。亦准出借。秋收后加息二分纳还。或还而湿恶不堪者不收。着其另换。仍注册罚。以后不准再借。十年以后。谷本既足。取息一分。十五年以后。息谷有余。拨还各家所捐谷本。数年零积者。十五年后整收之。贫人可抵正务之需。富户足为高深之助。亦古人积金会之意也。
一建仓屋。 仓以防盗避火为要。须于附近村庄高敞处所建立。但一时难以猝办。现在敝祠有仓可以借用。或借库上仓廒。或买保中空房改建。且本保共奉福神。急需建庙。将来即于庙内建仓。尤一举而两得也。
一择仓正。 任事之人。最为难得。贫者拮据口食而不暇为。富者经营家计而不为。且喜事者未必堪充。堪充者未必喜事。虽然。义仓之设。为贫计亦为富计也。盖义仓既立。可免饥饿。可杜抢夺。利莫大焉。今特举家道殷实明敏忠信二人为仓正。以总其成。年力强壮办事敏慎四人为仓副。同司其事。仓正必二人者。或一人有事。可以替换。或仓务繁难。必须多人经理。许正副诸君公请人帮之。务期心协力。斟酌尽善。勿执幻以启争端。勿偏私以徇情面。则仓事可大而可久矣。
一编户口。 五保人户。无不周知。然必须全登册籍。某保共烟几户。某户共人几口。一一于册上注明。日后户有迁移。口有增添。须于次年正月十六日。本户报仓注册。添男丁者。下户出喜谷五斗。中上户递相加倍。外村移来者。下户出喜谷一桶。中上户劝其从厚捐输。不愿入者不强。惟册上无名。将来不准籴借仓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