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555页

则时或久晴。鲜有不以旱伤为虑者。故周礼有沟洫之制。系辞有井养之文。此修理井塘之法。又不可不急讲也。熟观邵阳地势甚高。山多河小。水源易涨易涸。而查阅四乡塘井。似属寥寥。无怪蓄水无具。一至五六月间。天气亢阳。田水易竭。数日不雨。即不免旱干之忧矣。嗣后尔绅民人等。急宜各就已分田产间。相地制宜。或因山水汇归之处。开之以塘。或因泉源流注之方。浚之为井。如实无可因之水。亦宜毁田开塘。不惜弃一亩之地。以灌数十亩之田。务使家家如是。处处皆然。则蓄水既多。纵遇雨泽偶愆。江水难继。即以各田塘井所蓄之水。车荫各田禾苗。既无争竞之虞。又获灌溉之效。是开浚之辛劳在一时。而田畴之利益实在万世也。尔等甚勿惜此小费。昧此大利。斯则予之厚望也夫。
一精器具以济利用。湖南夙号鱼米之乡。其米各省通运。利济无穷。而治米之砻。竟以土为之。无怪易毁而难经久。或推至七八十石而一换。或推至百余石而一换。不惟费力。亦且费用。尝见江浙之砻。以木为之。置一具。多则可经六七年。少亦可四五年不坏。而所推之谷。又不可以数计矣。且其价甚廉。不过一千数百文。即可置造一具。开置土砻一具。亦须四五百文。则置一木砻。可当土砻数十具之用。而所费止须二三具土砻之钱。价廉用久。莫良于是。余已画具图式。拟制造二三具。给乡人用之。如果便利。可传各乡村。照式改造。至杵臼之制。亦不甚精。故乡间多食糙米。职是故耳。尝见江浙间。置大石臼。可容米五六斗。用石杵二。两人对舂之。日可得米三石余。其法虽善。犹须费力。尚不若湘潭衡山之大碓石杵石臼。以足踏之。甚为省力。又不碎米。兼之舂米一石。可得细糠三四斗。即可为喂养之资。是制一器而两收其效。利孰甚焉。诚能与木砻家置一具。是亦便民之妙法也。急宜仿而行之。
教养山蚕说 
张琛
陕西南山。到处皆橡树。居民取其壳染黑。其实与叶。皆不用而弃之。而叶可以饲山蚕。与槲叶同。见齐民要术。其时宰安康者。山左王春林。琛同年友也。不远数千里。遣人于梓里购山茧来。又请茧师来。茧师者。自出子以至络丝。其法皆娴之人也。时琛亦宰洵阳。见猎心喜。特于城外临河种槲橡各数亩。亦购得茧。而为民先之。倘得成。则南山数千里。皆橡皆槲。将见皆成丝缣矣。而实更可充饥。晋书。东海王越遣祈公入长安。所部鲜卑大掠。百官奔散。入山拾橡实食之。此明证也。其俾山民知之。亦备荒仓猝之物也。
劝种树株檄 
黄德濂
照得朔平府属。界在边隅。地气寒冷。小民生计维艰。每至饔不给。农非不力。地非不耕。奈卤壤瘠薄。沙土轻浮。一亩之地。岁止收谷数升。农民终岁勤动。尚不能以自赡。遂至困苦流离。居民鲜少。即府城以内。亦且户口萧条。本府奉  天子命。来守此土。目凋零穷苦之状。心实恻然。欲求养民之道。而计无所出。惟思种树有经。为政之所必讲。管子云。十年之计树木。史记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是种树之利。自古已然。今府属地方。树木稀少。举目皆系童山。旷野平原。略无遮蔽。以致建造无材。多营窟穴而居。烹饪无薪。至拾粪草以爨。生无以为器具。死无以为棺。遇水旱之年。田园无树枝之芘荫。易报暵干。地土无树根之纠结。每为冲刷。此皆不知种树之獘。谅为人所共晓。况五行之用。不克则不生。树木稀少。则木不克土。土性轻浮。是以嘉种诞降。每至随风扬去。若树木繁多。则土不飞腾。布置田间。滋生必易。此乃自然之理。又非本府之臆说也。如谓土不宜木。何以古寺村旁。亦闲有成林之处。总之地道敏树。断无种十而不活七八之理。第乡曲愚民。不计久远。难于谋始。惟视地方官之劝谕督课为何如耳。访得此地树植。以榆柳杨三种为宜。若能就此三种。劝令各属居民。每家每岁各种数十株。不待十年。地方必一望青葱。蔚然深秀。既可以资财用。又可以备水旱。且落叶在地。经雨润日暄。蒸化滋液。渗渍田间。将易硗薄为肥美。地方必渐臻富庶。本府德薄能鲜。幸得与诸君子共事一方。不忍坐视此地居民。常形凋瘠。于计无所出之中。为此筹划。虽种树之效。不能奏于目前。而种树之利。实可普于后日。务望于文到之日。即行劝谕所属村庄乡地居民。自本年为始。每逢春令发生之时。于山阿水畔。村落畦旁。一切闲空之地。择土性所宜。每家各种榆柳杨数十株。晓以种树之益。示以久远之谋。每遇因公下乡之便。随地察看。勤于培植者。格外奖励。惰于栽种者。量为惩处。官府有转移风会之权。愿诸君子实力奉行。勿以迂缓而不为。勿以文告而塞责。至百姓栽种以后。傥有敢于攀折偷砍。以及故纵牛羊挫折生机者。在十株以内。照不应轻律予笞。在十株以外。照不应重律予杖。但须实时发落。不可一日稽留。诸君子果能实心劝课。行见美荫满野。一树十获。地利渐普。民困日苏。月计虽云不足。岁计自可有余。本府于一年之后。将按行各属。以观成效。并将所出告示。寄送一纸。以备查考。须知帖者。
申明栽种罂粟旧禁疏   
山西巡抚曾国荃
窃闻古者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