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闸料物各件。业于上年先行垫办外。此后工料。动辄需款。拟请札饬扬州粮台分局银钱所。赐将卑军来年米价酌提数成。于二三月内分批拨解。俾得通融挪办。俟秋收有获。即将子粒分年抵还。仍搭购南米。军士可无乏食。每岁提前借给。均于头年二三月解津。俾得逐渐经理。设法招徕。地辟民聚。或收功于数年后耳。至风水牵制一节。海岸漫衍寥阔。本无风水可言。愚民自私其土。恐亦不免。恭读雍正五年 上谕云。自古治水之法惟在因其势而利导之但恐径直之路湮塞年久或民间既已起造室庐开垦田亩或且安葬坟墓人情各顾其私不知远大之计今见于此开浚河道则因循规避百计阻挠遂致迁就纡回别开沟洫苟且从事此治水之通獘也今江南兴修水利若水势必由之路有破坟墓即于兴修水利钱粮内动支银两给与本人令其改葬等因。大哉 王言。实能洞烛至隐。卑部拟挑南运引河。如蒙批准兴工。拟请中堂先行奏明立案。预杜浮言。此次所开咸水沽引河。约有民田二里许段落。将来丈清折价以后。拟恳俯赐拨发。以顺舆情而示体恤。或亦破除疑之一道乎。
上浙抚论清粮开荒书
刘汝璆
兵兴以来。百姓之失业多矣。 国家之赋税缺矣。衢州号为完善。然而所保者。仅一城耳。其四乡之被害者。不可胜视也。去岁署理金华。蒙蒋方伯询及刍荛。因乱后情形未能周悉。未敢以对。嗣今署金衢严道顾道又以清粮之事属为拟议。亦未有以对也。迨六月间。蒙大中丞复以清粮开荒之事下问。窃思凋敝之后。复升平。正 国家励精图治之际。地方守令。皆兢兢以 国计民生为念。此甚盛事。汝璆到浙三年之久。本地情形。亦已颇有见闻。若不献其刍荛以备采择。何以对上官。何以对下民乎。是以就其所知。略具数条。呈请顾道斟酌可否。不意顾道即据以上达。且感且愧。兹闻大中丞批令再详细妥议。务于清厘之中。寓恤民之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诚大君子为 国为民之盛意。不特汝璆之所瞻望惟恐弗及。凡此地方百姓属在帡幪。孰不以手加额哉。窃以清粮开荒。事虽二端。实为一理。固不可离而二之也。夫凡事必察情形。就浙省大概而言。金衢固不同于嘉湖。就金衢而言。衢又不同于金。就衢州而言。西安之与龙江常开。亦不可以一概论也。故凡办事者。章程条目。不过举其大纲。其间因地制宜之道。亦视行之者何如耳。所谓有治人无治法也。请以西安之情形。敬为大中丞陈之。西安土薄水浅。百姓藉田为业。非若嘉湖兼有蚕桑之利也。自乾隆四年清丈以来。迄今百数十年。其久而必敝之势。有胥役分洒。加减轻重。传写舛谬。而莫能辨者。有若奸民以智欺愚。占田多而收税少。挽合朋比。售田少而增税多者。有若忿争之产。重售之业。欺蔽目前。久而始觉者。有若苟免差徭。惧胥吏之需索。以己之业。寄于他人者。有若素封子弟。不知稼穑。亲党奴仆。蚕食瓜分。田去粮存。而茫然不知者。有若巨川荡潏。溪涧漂流。无田赔粮。而莫知纪极者。此在未遭兵燹以前。固已不可胜原。而既遭兵燹以后。其獘更有出于此数端之外者。则有若素封之家。连阡累陌。乱后而耆老无存。子弟不知生产。征其税则尚有十百。而问其家。则饥寒交迫。不能图存者。有若寡妇孤儿。任人欺隐。而莫能过问者。有若绝户所余。逃民所弃。奸徒因利乘便。田则据为一己之私。税则遗为里甲之害者。有若典押之业。无力回赎。豪右有田无税。安坐而享其成。贫民有税无田。赔粮而重其累者。有若业主未能周知。刁佃买耕入己。此问则以为彼业。彼问则以为此业者。有若外来游民。十百成。欺业主人丁稀少。而恃强霸种者。诸如此类。或究诘而无从。或申诉而无路。输将之未能踊跃。职此之由。由今察之。西邑之田。其逐渐开种者。已十之五六。即其荒芜未种者。尚有十之四五。而此十之四五中。非尽由于人力之不足。盖由于产业不清者实居其半也。然则以今日而言。西安之开荒。与他邑之全藉招徕者。固判然不同矣。璆故曰清粮开荒虽有二事实为一理不可离而二之也。
夫所谓不可离而二之者何也。盖制赋以地。制地以人。不开荒则赋悬无着。固也。然不清粮而但言开荒。则豪强者。皆得藉开荒之名。以为侵占之地。势必争竞滋起。讼狱繁兴。强者获兼资。弱者无再食。其害将无所底。是欲恤民而反以扰民也。若清而开。则赋既有着。而民亦可以无争矣。议者所谓现在荒田无数。未开之先。无人过问。既开以后。胼胝者习其苦。安坐者享其成。恐开荒者之不甘也。以为此即不清而开之獘也。若清而开。则自无此獘矣。不然。则开荒者不过费数日之力。而即虑其不甘。彼服先畴之畎亩者。以祖宗数代之积累。一旦而夺以与人。其又谁甘之耶。且夫普天率土之说。特据理而言耳。然王道本乎人情。 国家律例。亦有人户以籍为定之条。是土著之与客籍。固微有分焉。是故以理而言。则有分土无分民也。以情事而言。则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也。且此非异视乎外来之民也。亦非不欲招徕也。诚以事必谨始。不得不先清而后开。以为他日主客相安之计耳。孔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今议者第见开荒之利。而未察不清而开之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