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522页

谓民之病在银贵。吾谓民之病在人满。银贵之病。犹可言也。人满之病。不可言也。 国家滋生日盛。田不加增。土不加辟。谷不加多。纵钱币得行。民困稍苏矣。而木饥金穰。不能必之于天。一遇灾荒。哀鸿野。虽有钱币。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闾阎无半年之蓄。常平无匝月之粮。其将何恃也乎。昔之人尝讲求西北水利矣。而旋作旋辍。未见其效。且今之北五省。人固未尝不满也。虽广种薄收。地力容有未尽。然垦荒之令一下。夺土著之业以与流民。是滋之扰也。余曰。尝闻之西域赐环者矣。其言曰。出嘉峪关外。弥望数千里。皆膏腴之地。亩收几一锺。其地有熟荒。无灾荒。何谓熟荒。每年谷熟之时。计其亩之所入。不足供收割之费。则表其甽之四隅。撒以灰。纵牲畜入。食之蹂之。虽他牧者蹊入不禁。又无水道可通。故其粟不能他贩。当秋收之际。菽粟如水火不啻也。其言如此。余尝谓理财之大道有二。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今东南之地生之者不为不众。无如食之者尤众。西边之地食之者不为不寡。无如生之者亦寡。恒苦于不能相通。则何如酌其盈虚而调剂之。窃意宰相论道经邦。修六府而正庶土。事莫大于此者矣。今欲徙民屯塞外。而 国家经费有常。其费在目前。而其效在十年之后。且行之不善。亦虑以扰民。则愚又有计于此。不费 国。亦不扰民。请得而悉陈之可乎。今 国家事例频开矣。设创为一例。名曰营田例。令富民之欲援例者。各募乡果之贫民无业者。或不拘乡里。即西北之富民。亦可募东南之贫民。其情谊久久亦自浃洽耳。与虽有业而愿徙者。给以资粮路费。护送屯所。 朝廷特设办事大臣数员。分驻屯所。专司屯垦事。凡富民领户到屯者。每户拨给田二十亩。富民给以牛种庐舍之资。令其开垦。俟三年后升科。准西北省之中下则。俾为世业。其富民名下之户。满百者给以八九品职衔。二百户三百户者循是递加。三年考其殿最。支给半俸。再留三年。着有成效。即以为该地方官。千户以上者为大县。七百户以上者为中县。五百户以上者为小县。其自四百户以下。以为分防县丞主簿巡检之官。皆主其户之词讼租税。其称职者为世官。该大臣考其行能而进退之。而必以讲求水利劝课农桑为率职。十年之后。则缮城池。建府库。实仓储。广鼓铸。兴学校。教以忠信孝弟之行。讲武备齐以坐作进退之节。婚姻不出里党。守望不越乡闾。井田复于是。封建由于是。礼乐兴于是。军旅讲于是。力役准于是。而又令民寓书劝导。其故乡亲戚。源源来归。皆以富民督率之。资给之。教导之。整齐之。将见数十年之后。向之风沙千里。极目无人烟者。今且桑麻蔽野。鸡犬相闻。
夫而后西北之地力尽。东南之民气纾。且以西北之赋税供西北之军粮。而东南之额征可减。至于八旗生计。如独石口外之开平城红城子等处。张家口外之兴和城新平城等处。沃野千里。处处可垦。孙文定公已详言之。请尽发禁旅之余丁。前往屯种。即以旗户之殷富者。为之督率。一如西域之例。如此则 国家之兵饷不尽仰给于东南。以其有余。讲求军政。精造船。既富且强。蠢尔小夷。固不足烦中国之虑矣。此之不为。顾曰鳃鳃焉讲理财。讲节费。卒之财不能理。费不可节。开捐之不已因而报效。报效之不已因而勒捐。勒捐之不已因而均派。均派之不已因而加赋。民生日绌。国用日匮。虽使管商持筹。桑孔榷算。亦无能为役也已。
畿辅开屯以救漕獘议        
包世臣
水利与屯田。同理而殊势。水利者。明农之先务。主于足民。屯田者。足食之上理。主于裕国。故水利之兴多在闲暇之时。民足而国储亦富。屯田之兴多在有事之秋。国裕而民急亦解。数百年以来。兴水田于西北者。何承矩之后。以怡邸朱鄂两文端为盛。经理数年。垦成稻田至三百余万。而不久即废。论者多咎其尚不与民争利之虚名。不开屯而听升科。以致功隳已成。为虑不及远。此固非乐成人美之谈。然详考当日时势。即开屯亦不能以垂久也。南漕岁额平米四百余万石。雍正中曾以运河浅涸。阻滞南粮。至侍郎李绂筹办乃通。事载穆堂文集。然未闻当时都下有乏食之虞。是储蓄未急也。经征官多收羡余。特定为贪官例。是当时不以浮收勒折为当然。则民力未急也。运丁稍形竭。尹文端奏增水脚钱每石五十余文。不闻经征官别有津贴。是丁力官力俱未急也。如是而必责其不能预为今日之地。不亦过乎。惟当日水田三百万。散在数十州县。随处开屯。不能得如许任事而通农事之人。一也。运道迂远。转搬滋费。都下既不仰给。则经费疑于虚耗。二也。北人口味。皆宜杂粮。粜卖不售。三也。加以选种不精。米多稗。粪本不时。收成歉薄。升科之后。业者或难偿本。故旋踵而废。如是虽开屯又独能久耶。今京通两仓存粮。曾不足以支岁半。运河略闻浅滞。则都下人心为之惶惑。万一有如雍正中阻运之事。何以待之。至南漕专藉江浙。尤以苏松为大。近年吴中民户。田租所入。仅足当漕。而条银必须赔垫。即衿户讼户输纳较轻。亦复倍差额征。苏州漕额。每亩自二斗一至一斗五不等牵算为见亩一斗八升近年民户完折色。每石至洋六块为钱七千有零而糙粮每石市价。不过一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