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荆榛。凡田一年不耕。便为荒田。今已三年矣。各厅县册报。抛荒者居三分之二。虽穷乡僻壤。亦复人寥落。间于颓垣断井之旁。遇有居民。无不鹄面鸠形。奄奄待毙。伤心惨目之状。实非郑侠流民图可比。已复之松太如此。未复之苏州可知。而欲责以重赋。责以数倍他处之重赋。向来暴敛横征之吏。所谓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矣。 皇上视民如伤。未伤者犹且如伤。况已伤而伤又至重者乎。斯即据情吁请。全行蠲免三五年。在 皇上如天之仁。必蒙 俞允。惟是 天庾正供。停运三年。军需浩繁。度支仰屋。其何以济。臣等所不敢出此也。又荒田召种。有顺治年间各省屯田之例可援。然垦熟既远。升科更迟。现报荒田三分之二。已荒者议蠲。未荒者议减。将所存仅止一二成。亦臣等所不敢出此也。至于办灾例案。自七八成而五六成而四成。咸丰三年。闻警抛荒。仅止三成。若稍存苟且弥缝之见。援抛荒之案。减而又减。约得二三成。非不可以塞责。但前督抚臣之所以为此者。尚或冀其复旧。今则明知无复旧之望。而狃于积习。不以直陈。是全无为 国之心。徒有罔上之咎。又臣等所不敢出此也。臣等细核历年粮数。咸丰十年中。百万以上者仅一年。八十万以上者六年。而皆有官垫民欠十余万在其中。是最多之年民完实数不过九十万。成案如是。民力如是。积獘之后。大难之余。催科之事。棘手尤倍。
臣等蒿目艰难。悉心筹划。上体 宵旰忧民之切。下维军国待用之殷。于万难偏重之中。求两不相妨之道。似宜用以与为取。以损为益之一法。比较历来征收各数。酌近十年之通。改定赋额。不许捏灾。不许挪垫。于虚额则大减。于实征则无减。穷变通久。于此时为正办。或者谓据此定额。未免过少。不知减余之数。仍通省莫重之数。尚非宋元旧额。不得谓少。且不自今日始也。咸丰十年以前。历年如是。未尝于历年 国用有减也。彼时兵革未兴。生聚未改。田园庐舍未有损。非犹是完善之江苏乎。夫完善之江苏。仅有此数。即残破之江苏。不应仍有此数。今臣等于残破之余。请照完善之时定额。且不援近年最少之数。不假借垫欠虚数。诚不敢谓必有把握。若仍执久置不用之虚额。衡量多寡。欲求转逾乎完善之时。 皇上圣明洞鉴。有是事乎。有是理乎。事理所必无。即刑法所必穷。恐贤如刘晏李巽。不贤如裴延龄李实。亦且束手无策矣。又或者谓数既犹是。何不仍夫旧贯。尚有冀于将来。不知干嘉之江苏。实千岁一逢之盛会。不可为例。窃谓自兹以往。如天之福。东南无事。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冀可复咸丰及道光末年之江苏。更二三十年。冀可复道光中年之江苏。而悬此虚额。数十年以待之。无论无此政体。恐异日之利。未必能复。目前之害。已不可支。盖臣等今日之所办。所谓以与为取以损为益者。方将借减赋之名为足赋之实。所以能照完善之时定额者。其机括全在减赋二字中也。何以言之。办灾办缓。权在胥役。防獘虽有百法。舞獘奚啻千端。止此民力。止此地产。不减额之獘。在多一分虚数。即多一分浮费。减额之效。在少一分中饱。即多一分上供。减额既定。胥史无权。民间既沾实惠。公家亦有实济。是为转移之善术一也。吴民死亡之外。大半散之四方。故乡赋重。望而生畏。寻常蠲缓。不足去重赋之名。招之不来。荒田愈久愈多。何法以治之。惟闻减赋之令。必当争先复里。是为劳来之善术一也。往者诸城被陷。官吏一空。乡团抵死拒敌。锣声所达。万众争先。小股贼匪。见辄却走。即以三首县言。洞庭香山金市各乡。有相持至七八月之久者。固由 朝廷恩泽之至深。亦征愚贱天良之未泯。此时减赋令下。彼见 皇上于经费匮乏之时。尚有此度越寻常之举。有不感生望外。踊跃输将者乎。是又激劝之善术一也。大抵以事理而论。残破之视完善。必应递减。而有此三者。可以弥补此递减之数。则又以事理决之。臣等所谓以与为取以损为益者此也。现在苏郡尚陷贼中。闻各乡多为暗团之约。待时而动。以应官兵。即如常熟反正。乡民毁贼卡杀贼目者凡十余处。昆山克复。沿湖居民截杀窜贼无数。是其明证。一闻减赋之令。必当感激涕零。望风增气。他日军麾所指。弩矢之驱必更奋。箪壶之迓必更诚。又未始非固结招徕之一法。
臣等伏查顺治八年三月。奉 上谕。凡故明仇怨地方或一处加粮甚重我朝并无仇怨何可踵行此等情由详察具奏钦此。于是江西袁瑞等府。明初因陈友谅抗师。加粮倍重。布政使庄应会奏复旧额。苏松独未及上请。又雍正三年三月十九日。怡亲王奏请酌减苏松浮粮。奉 旨。苏松之浮粮当日部臣从未陈奏常廑 皇考圣怀屡欲施恩议减今怡亲王等悉心筹划斟酌奏请朕体 皇考爱民宽赋之盛心准将苏州府额征银蠲免三十万两松江府十五万两钦此。又乾隆二年。奉 上谕。江省粮额尚有浮多之处再加恩免征银二十万两钦此。部文照雍正三年例办理。仰惟 列祖 列宗。当东南全盛之时。犹复 轸念民依。如此其深且厚。况今日之兵燹孑遗。流离琐尾。至于此极也乎。漕粮为惟正之供。而苏松曰浮粮。曰浮赋。见诸 列圣谕旨及郡县志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