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470页

贱之年。一百八九十万之石。即合银五百数十万两。若米价昂。即暗增一二百万两而人不觉。况有一石之米。即有一石之费。无非百姓脂膏。自道光三年以来。岁无上稔。十一年又经大水。民力愈殚。近年漕欠极多。地方官愈多亏空。据此以观。可知征赋虽不减。而永无足额之时。逋欠虽在民。而终归豁免之例。盖已不啻岁减之矣。曩特以积重难返。惮而莫为。今则江南数郡。兵燹频经。苏常至今未复。不于此时酌减旧赋。更定新章。将来照常征收。上持空名。民受重困。以残破之余。虽求如道光年间实征之数且不可得。而欲其符乎定额尽数起征。是虽使刘晏督漕。况锺征粮。臣亦知其必不能也。且自军兴以来。民遭蹂躏。转徙流离。其丁壮孑遗。或被裹胁而为贼。或充兵勇而投营。愚贱何知。习俗易染。御一人而夺其货。其利百倍于为农。无室家保聚之思。则不能久于其土。无耕凿相安之业。则不复自安其愚。此虽薄赋轻徭。劳农劝相。且恐有辍耕而叹者。况迫以急征暴敛。而欲其终岁勤苦。竭力耕田。以完税课。臣知  天心之仁固有不忍。而民力之瘁亦断不能也。
臣闻湖北漕额。经前抚臣胡林翼裁减清厘。不独民生利赖。 国课亦且大赢。此时江南郡邑。惭就荡平。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民更始。酌定额粮。抚字之恩加于荡析之后。则戴德者愈深。携离之众返诸畎亩之中。则弭变者甚大。臣亦知 国家度支。万分支绌。且籍隶江苏。何敢滥乞  天恩。不筹财赋。惟江南州郡年来沦陷。京仓应支各项。于无可措发之时。亦俱通融办理。此际无所牵掣。则乘时较易更张。合无请  旨饬下两江督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详求利獘。妥议章程。切实清厘。务使征粮既无溢额。即粒米俱实京仓。赶紧会议奏定。一面刊刻誊黄。宣布中外。江南之民。必皆踊跃引领。自拔来归。庶于 国计民生。两有裨益。伏乞  圣鉴。
请永减苏杭漕粮疏同治二年   
监察御史丁寿昌
奏为请特沛  恩纶。永减苏杭等处漕粮定额。以收民心而寒贼胆。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惟漕粮一项。以江浙二省为大宗。而江浙之漕。以苏松常镇太杭嘉湖七府一州为尤重。从前全漕四百余万石。而江浙二省。几及三百万石。居天下漕粮四分之三。自苏杭沦陷。漕运全停。松江太仓虽经收复。而雕敝之余。民穷财尽。即使苏常杭嘉湖等府全行克复。尚须招集流亡。培养元气。粮赋未能足额。漕运断难如常。且小民畏漕额之重。未收复者观望迁延。已收复者流亡迁避。使东南膏腴之地。不敢归耕。 国家财赋之区。久为贼踞。苏杭一带。百万生灵。不蒙  圣朝之德泽。辗转流离。良可哀悯。臣愚以为欲寒今日之贼胆。必先收今日之民心。欲收今日之民心。必先减最重之粮额。苏杭等府。所最苦者。漕粮之重。苏松为甚。常镇太杭嘉湖次之。考宋初江南亩税一斗。至南宋贾似道买民田为官田。亩税七斗。而民始困。元时令天下田税无过亩三升。而官田之重如故。明初没入张士诚官田。按其私租籍征之。亩至八斗。而民重困。其初止官田赋重。民田亩税不过五升。至嘉靖中创议田不分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切以三斗起征。而各州县又以官田之多少。为税则之轻重。多者长洲亩科三斗七升。少者太仓亩科二斗九升。而一条鞭法。上下忙银耗米轻赍。勒折浮收尚在其外。竭一亩之入。不足交一亩之租。农民朝纳官粮。夕成饿莩。至有以田地白售与人。不取价值。而人畏其粮重。无收受者。积獘日甚。拖欠日多。官困于考成。民疲于征比。有明一代君臣。皆知其獘。屡议裁减。皆格于部议而止。我 朝因其成法。加以宽仁。康熙年间。屡次蠲免天下钱粮。嗣后每逢   恩诏。蠲免民欠官粮。不下数百万石。遇灾荒之年。下   诏缓征。亦不下数十万石。虽民困稍纾。而粮额未减。是徒有重赋之名。并无收税之实。查例载。苏松粮道所属四府一州。应征漕白米一百二十余万石。每石耗米三斗四斗不等。浙江粮道起运杭嘉湖三府。应征漕白米六十四万余石。每石耗米四斗及四斗五升不等。计七府一州之地。开方不过五百余里。而收漕白正耗米二百五十余万石。较之江西湖南北三省漕粮正耗米九十六万余石。将及二倍。其应征漕赋轻赍等银。尚有数十万两。赋重若此。民何以堪。所以从前未能议减者。以度支浩繁。江浙完善。官员俸米兵丁甲米。皆仰给于南漕。何敢轻言减额。
今则南漕停运。已将二年。俸米减成。甲米轮放。太仓竭蹙情形。不堪设想。苏杭等郡。久陷贼中。小民受 国家二百余年豢养之恩。践土食毛。岂甘心从贼。特为凶威所胁。不能自拔来归。与其委之于贼。使得暴敛横征。曷若蠲之于民。使早脱离水火。诚能特沛  恩纶。举行旷典。将苏杭等处七府一州之地。按照各州县应征漕粮白粮旧额。永减三分之一。令该省督抚。统兵大臣。多刻誊黄。加晓谕。宣布京外。传闻贼中。臣知江浙士民。必感激涕零。欢欣鼓舞。已收复者。亟思灭贼。未收复者。率众归诚。大兵所到。自有破竹之势。东南可指麾而定。计此后全漕。尚有三百余万石。可实京仓。小民既易于完纳。财赋自日见充盈。书曰。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