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上及于官。内外大小臣工。养廉俸糈。无改于旧。而宫室舆马衣服养朝夕之需。皆增数倍。而官安得不贫。于是官邪宠赂。流獘滋生。谓非物贵致之乎。又不特病官也。且上及于国家。贡赋有常经。而物值无定数。上方服御。官府造作。大工大役。以及意外之兵戈灾祲。凡百度支。动辄倍蓰。如 国初兵饷日五分。今之勇粮日二钱内外。 国初黄河大工。一次不逾百万。包慎伯为余言之甚详。而所箸中衢一勺。却不敢显言。其余治河书亦不叙干嘉间几增至千万。而国安得不贫。于是以节省养痈。以聚敛酿毒。进退无非秕政。谓非物贵致之乎。物贵之害。可胜道乎。夫两间物产。止有此数。值贱则不赢而赢。赢则取不尽用不竭。值贵则不绌而绌。绌则捉襟肘见纳屦踵决。理有固然者。然而贵征贱。贱征贵。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尧舜之仁不能化。桀跖之横不能强。将何术以善其后。或者省事节用。恤商便民。警惰游。惩贪渔。为培植根本之务。庶几挽回万一乎。佥事十有二世孙宝璜。出是册属题。山中键户。积雨无聊。偶触所见。拉杂书此。用质之有心世道者。
赠汪孟慈序
姚莹
孟慈为户部郎官且十年。数建大计。以伉直闻。其言多深中事情。执政施行。天下未尝不称便也。中以忧归数年。益究心东南事。既服阕。将之京师。乞言于其友人姚莹。莹应之曰。子南人也。而官户部。地方之疾疢。 国计之盈虚。皆知之矣。奚事余言。然窃怪以今 天子之明圣。宰相公卿与督抚大吏之贤。而中外议论。时有异同者。岂非上下之情。犹有未尽通。而吏民之隐痛。犹有未尽达者乎。 国家比岁以来。西逆授首。楚粤问顽苗盗贼。再勤师旅。灾荒弥于七省。度支固不能无绌矣。而海塘河工。岁修动辄数百万。不得已而有筹备之例。论者皆谓与其外筹。曷若求诸常赋。常赋之大者。则莫如地丁漕盐。以故征责稍急焉。三吴数歉。赈抚未已。而壬辰犹运全漕。复附运截漕米二十余万。癸巳秋灾。漕尚百十余万焉。两淮盐法敝坏之后。改弦更张。不及四年。而上入税课。年皆三百数十万两。带纳旧逋。又数十万。运库久罄。一旦积存至三百余万。此皆毕大吏之智能。极下吏之喘息。而竭闾阎之脂膏者也。三吴古称财赋之区。然八府四州。幅员不及千里。而上供恒倍数省。定制凡直省赋税银五千四百四十五万七千五百九十五两。而江苏两藩司地丁三百九十九万八百余两。漕项六十一万二千三百余两。两淮盐课杂费三百二十二万。又帑息七十余万。上海浒墅龙江扬州淮安关税一百一十四万六千九百余两。通九百六十七万有奇。盖六分而出其一。凡直省漕粮行月米五百一十一万九千二百石。而江苏漕粮米一百五十三万七千一百余石。行月米二十万二千二百八十余石。通一百七十三万九千三百八十余石。盖三分而出其一。其在丰岁。犹有病者。况疮痍未苏。物产久耗。其能堪乎。民力不足。负地丁者十犹一二。负漕米者十乃三四。中人之家。每称贷输将。州县催科乏术。上畏考成。皆借私责。移官钱。补苴集事。盖苏松常镇间。无不困之官。无不病之民矣。孟慈游历东南。其见今日大吏。尚有任权势以受苞苴者乎。州县之中尚有纵晏乐以自封殖者乎。匪特无之。在官则以征解不及为忧。罢官则以交代亏空是惧。官吏疾首痛心。闾阎呻吟憔悴。此孟慈之所目击也。若夫盐务则课出于商。商出于盐。今沿海场地。非潦则旱。卤产不旺。几于地爱其宝。此盐之绌也。徽西大商。昔日数百万之赀者。今无一人。百计招徕。小商仅足应课。又为积残滞引。侵占新纲。故完课不能如额。此商之绌也。然积引计之。则每岁所完课数。亦略相抵。若此者为之减根窝。节浮费。轻课则。顾资本。缉枭贩。堵邻私。便之之。惟恐不至。夫是以诸商资本虽微。犹能黾勉奏销。而不致亏关国帑也。今之言者于漕必取其全。而且责其速。地丁每届奏销。必以三年比较。而责其多。于盐课不问正杂。而惟责其岁输皆盈。此夙昔全盛之所难能。而以求诸凋瘵之后。岂谋国者有遗算乎。抑明于内而昧于外。但见上之需。不见下之困也。非有深知吏民之隐痛者。切陈于公卿宰相之前。事理何由上达。孟慈勉乎哉。以若所见。及若所闻。悉以达于卿贰。卿贰以达于宰相。宰相以达于 天子。为东南官吏民商。休养数年。以舒其气。官民之气舒。而后财赋之本可固。 国用其有不足者乎。孟慈南人也而官户部。位可以言。言之必可听。以今 天子之明圣。与夫宰相公卿之贤。苟闻此言也。中外议论。必有洞然深中者。而何异同之患哉。
复何竹芗同年论会计书
魏源
承示所撰 皇朝会计录。商订体例。具征留心国用。志虑远大。敻异乎俗吏之所为。窃谓考财赋之源流。不难于入数。而难于出数。天下赋税入数。自雍正以后。至今百余年。未尝加赋。未尝改法。总不过岁入四千万两之数。但披会典户部一门。立见纲领。即因银贵钱贱。有今昔民欠多寡。亦不甚悬绝。以历次捐输补之。有赢无绌。故入数不难稽。所难稽者。岁出之数而已。军需河工之费。乾隆亦未尝无。普免蠲免之诏。乾隆间更甚。开捐则乾隆六十年间止川运一次。不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