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341页

一名。历数百年而不易。一姓之内。互相买卖。则从不过割。即田入异姓。而买主既不愿立户。卖主亦不愿割户。辄以甲私收乙田之粮。代为缴纳。又有贪增田价。田卖而粮不卖者。又有两姓互有买卖。各不割户。届纳粮之期。则互相抵除。而找清尾数者。又有祭产尝租儒租学租等项名目。分谷则举族齐来。纳粮则互相诿卸者。当雍正之初。前巡抚杨中丞文干疏中。已极言其獘。迄今按之。獘有增而无减。法愈用而愈穷。夫以杨中丞之励精图治。一代名臣。   宪皇帝之烛照无遗。   圣谟广运。而又   君臣一德。世际隆平。考其所陈。亦不过曰。责令改用的名。逐村清理。遇有隐匿违抗。查出充公而已。然至今而踵獘如故。可知当日亦并无成效也。
夫民间田亩。典赎买卖。月异而岁不同。图差所知的丁。要仅得其大概。其中逃亡故绝。无可根寻者。正复不少。惟绅耆自行开查。其獘难欺。其法甚捷。特恐绅耆体国念少。肥己念多。即使自开其粮。恐已难免隐匿。况复事非切己。得无有不任怨。因而含糊者乎。受贿营私。因而飞洒者乎。如果发觉到官。固不难加以惩创。但恐互相朦蔽。居官者未必能察焉。明江陵相国志切救时。其经国大谟。首举清丈之法。盖必就田问赋。而后欺诈乃穷。然今日公家困于财。民情积于玩。其势亦万不能办也。封祠押割之习。实伤政体。然獘政之兴。盖亦有其故矣。粤东祖祠祭产。其为田必数十顷。其为粮必数十石。当其收租之日。人人皆其子孙。及其完赋之时。人人皆可推诿。即有管理公堂之人。类皆一年一更。又必多方躲避。期改岁而别责他人。若姑置之。而粮额实占其邑之半。若追征之。而逃匿又无可捉摸。于是力竭计穷。始有封祠堂锁神主之事。盖至辱其祖先。然后读书明礼者。方觉心有不安。乃纠集合族之人。查追纳赋。此封祠之所由昉也。又老户之下。子孙散分其田。并未推收过割。开明某丁应纳若干。一经官催。其中贫富不齐。必累富者代完贫者之钱。势也。迨官课已完。向其收偿。贫者又必多方延欠者。亦情也。富者诉官申究。官念其急公而为之拘追。拘追押缴。仍不能完。于是有查其田亩。派差押割田禾之事。此押割之所由昉也。今欲破其积习。必先示以良图。使我意美法良。则小民亦有天良。岂踵行故习。愚以为祭产之田。必须示以限制。限制之法。必令一祠之产。止许存百亩为祭费。余则各按支派。悉数均分。宗祠之田。必令预报田亩所在。坵段分明。若敢欠粮而积至三年。则将田入官。永远不准另置。而民间所谓老户者。必令州县复过割推收之法。各执花户的名。买田而不过割者。查出入官。卖田而不推收者。查出枷杖。然亦非一文告所能改革也。尤必 奏明定例。行晓谕。一面督率州县。罄二三年之精力。实在奉行。务使诡寄习除。推诿獘绝。稍有违抗。即量加清丈。以澄其源而惩创之。法尤必加严。然后粮额清而积獘绝矣。以上数条。明知挂一漏万。无裨高深。然春至则鸟自鸣。雷震则百虫启蛰。有相感于不自知者。特是政治之大原在风俗。风俗之大要在人心。我 朝自   圣祖仁皇帝阐明性理。尊道隆儒。故北有夏峰。南有梨洲。西有二曲。相与讲明儒术。濡染闾阎。实开二百年来太平之盛。今正学日衰矣。占毕之儒。于邪正之分。义利之辨。人禽之界。概乎未闻。故居官者不知分职授任为淬厉之时。而以食税衣租为安嬉之日。为士者不知射利营私为可耻之事。而以机械变诈为见才之端。则官吏安得有实心。士夫安得无败类。世风如此。非风俗人心之大可忧乎。人必无自私自利之见。而后可以济艰难。士必无欺人欺己之心。而后可以化顽懦。今日图治之要。可与吏民更始者。其必崇廉退以开风气。敦气节以重儒修乎。赓陛一介琐儒。未尝学问。既无心得。率意放言。诚不免坐井观天。自遗妄言之咎。伏维照察。垂教诫焉。
幕友说    
陈必宁
入幕之宾。自古有之。所以补裨政术。匡救阙失。其次亦以子墨客卿。司飞书持檄之任。皆以佐治也。然古人学古以入官。通经以致用。不但洞悉治术。以期好恶之洽于民心。即六曹庶务。皆宜谙练。而刑法为尤要。故昔之官人法。身年之外。兼取书判。后代试士法。制艺之外。亦用表判。书表所以观其文理。判所以验其听断也。今时则不然。揣摩入彀。惟在八股。试律亦且不必兼工。乌论治术。八股求之时墨。先正且不及涉猎。何论经史。洎夫弋获以登仕途。则刑名钱谷。一切资之幕友。主人惟坐啸画诺而已。然而幕友中未尝无学识之士也。其称名幕者。大抵天资高。读书多。洞悉时务。而又能立品。不可轻屈。非隆礼厚币不能致。故业此者。常挟其具以骄人。然其具犹可挟也。及其獘也。子弟不能读父书。学徒不能继师业。人以其出自匠门。而又得有力者为之推毂。其具无可骄。而骄自在也。迨馆谷既丰。饱暖生欲。妻妾之奉。宫室之美。往往轶官而上之。官有黜陟。幕无黜陟。官有摊赔。幕无摊赔。故官多绌而幕多赢也。然则幕之可为。不甚于官乎。曰。非然也。张子不云乎。富贵福泽。所以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忧戚。非忧贫伤贱之谓。谓忧勤惕厉。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