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未几。即获选授。已超越大挑教习等正班。况皆系年富家殷。计无不力谋保荐。致开夤缘奔竞之风。于士习殊有关系。臣愚请于任内能中举人副贡者。方准与举贡两班一体保升。其未经中式者。督抚学臣于年终严加甄别。任满时不准一概保留。不准藉词保荐。以杜干求幸进之阶。似此明定限制。于调剂正途之中。仍寓策励捐班之意。于学问功名。两有裨益。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酌核保举章程以示限制疏咸丰四年
宋晋
窃惟军兴以来。凡粮台文案。及劝捐团练铸钱捐米各事。在在需员。着有微劳。自应酌奖。第军务总以披坚执锐为先。此外各事。不过钩稽文案之劳。口舌奔走之用。任事既有难易。即请奖宜示区分。臣历观近日保举各案。有候补知府同知而越请升选道府者。有选缺同知未经到任而请以知府选用者。有编修而请选知府及升补坊缺者。有庶吉士而请授编修者。有内阁中书而请升侍读者。有候选佐杂而请越级升用者。虽迭蒙 圣明衡鉴。不尽准行。而种种破格保奏。实多非常例所有。查道府为方面表率。责任非轻。定例分部学习各员。须由实缺员外郎中。遇京察截取 记名。始得仰邀 简授。该员等奔走各司。非积十余年或二十余年辛苦。不能得此升阶。即由翰林出身者。亦必得三年俸满。京察合例。始能保送。至春坊各官。惟遇大考 特旨升补。余皆比较资俸。亦须积至十余年。进二十名内。始能开列请补。大考 记名升用者。亦准此例。庶吉士之留馆。则以考试等第为鉴别去留。更非可以他途假进。内阁侍读。亦由中书俸深者。拟定正陪请升。揆诸立制之意。考绩抡才。何等慎重。今则以数月之劳。一事之委。非连篇并保。即特请示优。在得者既以捷获为工。争觅夤缘之路。在保者遂以市恩见好。不顾专擅之嫌。似此冒滥相仍。交相奔竞。实于名器官方。大有关系。且此等保举之人。多系奏留差委。及至已经选补。又必以经手未完事件。仍复请留。是本员徒占实缺之名。署任又存暂时之见。尤恐贻误地方。况此等事件。迥非亲冒矢石者可比。即俟一省一局经办完竣。实有劳绩成效。再行奏保。已属不没其劳。若事未半而动列剡章。效未收而概加优叙。将与效命戎行者何所区别。似应亟加综核。以示限制。可否请 旨饬下吏部。分别核定。嗣后如实系领队打仗杀贼立功。及守城捍御击追贼匪者。准其随折保奏。候 旨超擢。此外如粮台文案。及一切局务人员。概不得越次奏保。如候补候选各员。祇准请以原班优予补选。不得遽行越级请升。又选补各省实缺。未经到任奏留差委各员。祇准量请升衔项带。不得指名何官。遽请升授。又候补候选各员。请尽先补用选用者。由何处军营保奏。即俟该处军务完竣。再行饬令赴部赴省候补候选。其翰林保举坊局者。应请照大考 记名之例。俟历俸至前二十名再行开列请补。如保升知府。奉 旨允行。准其作为双月知府。俟军务完竣。再予选用。其员外郎中及外省同知请升知府者。亦照此办理。庶吉士本系在馆教习之人。今既办理地方事件。应请酌量改补地方官。内阁中书祇准照俸满截取同知之例。以同知请用。佐杂等官。祇准优予班次。亦不得越级请升。如此分别限制。奏明请 旨饬谕各路带兵大臣。及中外督办军务大员。俾各懔遵办理。如再有任意滥保者。即将保奏之官。照违例议处。庶于鼓励之中。仍不失慎简之意。甄叙明而奔竞亦息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遵议军营劳绩不准保至藩臬两司疏同治九年 吏部
同治八年十一月廿七日。内阁抄出。本日奉 上谕。内阁侍读学士锺佩贤奏臬司责任綦重未宜轻授一折前因曾国藩覆奏直隶臬司史念祖人尚明白可望陶成令器当谕曾国藩俟该臬司到任后随时查看于造就人才之中实寓慎重刑名之意兹据锺佩贤奏称与其查看于后贻误已多曷若审慎于前所全不少等语所奏亦不为无见史念祖着即开缺以原官留于直隶交曾国藩差委俾资学习如能谙练公务即由该督随时奏闻至所请军营保至藩臬人员查非科目出身及曾任实缺道府者仍令先补道府查看称职由该督抚奏明后列单请简之处着吏部妥议章程具奏钦此钦遵。抄出到部。查臣部内选外补人员。下至佐贰起。上至道府为止。至若藩臬等官。臣部并无选补班次。遇有缺出。均由 特旨简放。自军兴以来。论功行赏。往往以投效之人。不数年而保至知府。不数年而保至道员。奖励已极优渥。乃复有保以布政使题奏。以按察使题奏者。初则破格以励戎行。继遂相习而为风气。无论其褒奖之过于冒滥。而以 皇上特简之权。臣下皆得指名保荐。不惟名器太轻。而揆诸政体。亦觉未洽。虽由军营崛起者。其中不无奇特之才。究之全才不可多得。长于韬略者。未必长于治略。善于治兵者。未必善于治民。查臣部奏定章程。知县题调要缺。军功初任人员。不准请补。原恐其初登仕版。于烦要遽难胜任。以一知县补缺。尚宜郑重如此。矧藩司为钱粮统宗。臬司为刑名总汇。国计民生。关系甚巨。而以折冲御侮之俦。强居其任。既非素所讲习。安能经理裕如。今该侍读学士奏请由军营保布按两司人员。查非科目出身。及曾任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