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芦。税轻利重。往往据为己有。藉以谋生。小则数十里。大则数百余里。与水争地。无怪水之横溃而为害也。臣愚以为及今江水未涨时。 钦派一二臣工。如明永乐朝夏原吉袁浚故事。乘驾小舟。顺流上下。体察通江情形。访问滨江父老。孰为旧有之沙滩。孰为新增之苇荡。滩形已成。应如何开垦。沙势已聚。应如何疏通。究众水汇江处所。应如何引而聚之。俾得蓄水力以去淤沙。大江出海口门。应如何浚而广之。俾得泄洪流以顺水性。绘图贴说。恭呈 御览。或竟交阅视之人办理。抑或分交各督抚细估工赀。量设丁力。委婉开导附近居民。不得争此些小之利。以致岁受浸没之灾。并严禁江广游民。不得于偪江左右。抛弃沙石。庶江流顺轨。而水患可以永息。此折言所以致弊之由。止以上游抛弃沙石下游垦种沙洲为言。而不言垦山开土围地为田。虽尚未尽。而其奏请命官体察访问云云。则实在可行。若果能行。则江西尤大受其福。盖江西之近频患水者。皆由于鄱阳湖口之不能消。湖水之所以不能消者。由于江水一与湖平。即能阻遏湖水。使不得遽泄。禹贡所以言东汇泽为彭蠡也。江水或高于湖。则且乘其隙以倒灌。黄河所为以浊流而淤运道也。如能由海口以上。节节疏通。傍岸为田者。尽皆废弃。中流起洲者。并即除。则江水皆滔滔东下。鄱阳湖水与洞庭湖水。即随之而行。则东南之水患除。而江西之水患亦除矣。
然而此盛举也。亦大役也。须为一劳永逸之计。不可苟且以塞一时之责。首在用人。须得一智勇深沈。晓事而兼能任事。如元之贾鲁。明之潘季驯。 本朝之靳辅者。驻九江适中之地以主之。各省督抚相与应和。从长计议。按轻重缓急之势以举之。不一年可底于成。费用浩大。不必请帑。亦不必开捐。各州县皆依田科派。不独近江附湖者可派。即远不相及而有水流入于湖者亦可派。以沙土随流可下。其受惠均也。工则调取附近州县之丁。计口给赀。附近居民。身被其患。必乐于从事。可不劳督责矣。大江既治。以余力并治鄱阳洞庭及汉水大为民患者。然后申饬州县。凡小港支流有水可入通川者。及通川之归于鄱阳洞庭者。并加疏浚。俾泥沙皆得随之以入海。并令州县岁委丞倅巡查一周。有不如法者。随督责之。则地平天成。其功当与神禹比烈矣。盖禹之治水也。禹自言之矣。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言先决大川之水。使归于海。后决田闲之水。使归于川也。孟子复代言之矣。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当洪水横行。怀山襄陵。何以能使之由地中行。则疏瀹决排。孟子复历历言之。而非如近人筑堤作坝以障之也。夫东南之水无大于长江者。江西之水无大于章江者。长江以大海为归宿。章江以鄱阳为归宿。而鄱湖之水又流入长江以趋海。故必江水深通。由地中行。而后湖水不致壅积。湖水不致壅积。而后章江得顺轨安流。章江得顺轨安流。而后各郡之通川小港及田闲畎浍沟渠之水。皆不致横溢为患。此犹人身肠胃通达。血脉周流。而上之咽喉可以纳。而下之尾闾得以消也。吴竹庵有见于此。故言之重焉。词之复焉。虽未及疏江。而意实重在疏江。陈府丞本其意而申言之。而后治病之方。一旦为之拈出。但需善于用药。主攻伐而不主补剂耳。予故牵连书之。而为此论。世有大力者行之。则东南数千里之福。亦东南数千年之福也。
平捻善后议
葛士达
捻逆肆虐十数年。蔓延数千里。虽未据守城池。而根柢纠缠。甚于发贼。今大憝既歼。党与之散匿者犹众。必搜杀之尽而后已。非特杀不胜杀。抑且大伤阴阳之和。欲缓纵之。而此辈顽悍成性。其非法纪所能绳明矣。况其中鸷悍者岂遂无人。其乘机窃发之心。正难逆料。而东豫各省。遭兵劫以来。田亩荒芜。庐井零落。民之颠连而无告者。所在皆是。大兵之后。不幸而岁逢不稔。能保其不复啸聚而起乎。则平捻而所以善其后者。正不可不预筹及之。昔孟子曰。使民菽粟如水火。而无有不仁。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盖食者民之天。富者教之本。自来论治。未有不以民事为首务。以足民为要图者。今北省之民。好乱乐祸。岂尽无良。患在贫耳。不思所以救其贫。而徒责之使无为不善。是犹耕者之揠其根而蕲其苗之长也。是犹渔者之竭其泽而冀其鱼之得也。是犹医者之以乌堇为饵而欲其疾之愈也。可乎。且夫天生民而树之君。爰立百官师长。以为民也。至驱之使不得其所。逞兵力而抗其颈而诛之。已可痛矣。区区孑遗。复不思所以安集而衣食之。岂仁者之用心邪。夫圣贤足民富国之经岂别有术。亦因天地自然之利而利导之耳。故禹之功弥天壤。夫子称之曰尽力乎沟洫。孟子言王道惟树艺畜养之事。道诚无以易乎此也。今试以直东豫三省。与江浙比较。地非必窄也。民非必少也。江浙即遇凶岁。犹不至流亡。北省岁偶歉收。已多饿莩。且江浙之民。耕田数十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北省耕田动以数十顷。每不敷一年之用者。则水利不修。地多旷弃。人有余力耳。夫地旷而粮不能旷。则贫益加困。人余力而无所事。则遇丰岁而游惰废业者。即遇歉岁而竞思非义。所谓逸则思淫也。夫土之所以生物茂美者。以有水以滋润之。彼艺一花一木。犹必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