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所谓收水之利。即可以免水之害。亦在人设诚致行之耳。夫子痌瘝在抱。为民请命。不惜多方筹划。为奠绥黎庶之谋。至诚感格。天心助顺。不独消弭灾沴。即意外非常之虑。亦当消遁于无形。是可为苍生庆幸者也。蒙谕勘视大悲院地基。昨往周视。其处前扼三汊河口。白河水绕出其西。东南有贾家沟。北有塌河淀。建城为守御计。似得形便。惟现在积水未消。西南干地。较西沽为多。而东北洼坑处所。水深有至丈余者。平地水亦深至三五尺不等。其下土肉坚疏厚薄何如。将来筑基圈建是否合宜。均难悬揣。请俟水退后派员详细察视为妥。愚昧之见。未知是否。统候钧裁。
上李伯相论旧运河修防书
王炳燮
本月十六日。面奉钧谕。于北运办工。就便查勘张家湾旧运河堤情形。据实禀复。并蒙掷交通州武清河道图一纸。俾令按照查勘。某遵于二十二日。由南蔡村泝查向北西路。经新庄小幼庄张冈庄刘庄厅上伏头牙虎寨东丁西丁杨房田户等处。一路访问村人。佥称该处上下数十村庄。连年被张家湾决水灌入。淹没田地。颗粒无收。居民饥毙不少。察验民情。实多瘠苦。其河西务安平马头数处。询之土人。多不了然。盖东傍运河。地势略高。故受害亦微也。二十三日。查至张家湾烧酒巷里二泗一带。里二泗临旧运河。有佑民观一所。规制宏敞。建自胜朝。有康熙三十九年仓督石公碑文。述奉命修堤事。现存堤。高止四五尺。宽仅丈余。上年决口六处。约二百丈。正在修堵。查该处河身浅窄。上受马驹桥南新闸两路来水。下通运河。每当伏汛。不独上源洊至。即运河水亦足倒灌为害。北岸村落无多。且沙阜树木。所在林立。尚堪护御。南岸堤卑薄。最易冲决。虽有凤河当其西南。无如淤浅不足容纳。决入之水。泛滥无归。遂至百数十村田庐。胥遭浸溺。数十里利害攸关。诚宜任令及时修防以资保护者也。窃思行水当使其通流。而救弊务求其要害。该处上游南北两堤。相距甚宽。自三四十丈至七八十丈不等。至上店村南筑有横。偪入河身。接筑长堤百数十丈。南北相距不及十丈。当盛涨下趋。浩瀚之势。至此窄束。不获畅行。必至旁溢。此里二泗以上堤所由以次溃决也。北岸居民。不利南堤。是固然矣。议者或谓伏秋盛涨。得此旁泄。北运转保无患。是殆不然。我 国家爱育黎元。河漕并重。从无不恤民瘼之事。况漕运利病。全不系此。又岂有坐视病民而弗救者乎。今于人情偏执之中。求平允两全之计。莫若令上店村里二泗南北两。各展让一二十丈。使河道宽阔。水得畅流。不与水争地庶几水不为害。南北两岸。均可无虞也。愚昧之见。未识当否。伏候钧裁。
与吴清卿论治永定河书
王炳燮
永定河复遭漫决。虽曰天灾。亦历来专务堤防之积弊。胜朝以前。本名无定河。发源太原之天池。过马邑会雁云诸水而东趋。两山夹之。至石景山东。地平土疏。势遂冲激。明以前惟芦沟有石堤数百丈而已。芦沟以东。任其冲流荡漾于五淀。合清河奔汊口以达海。小民知其迁徙靡常。南北数十里闲。咸让而不居。无敢与水争地者。虽有盛涨冲漫。为害尚希。自 国朝于襄勤以后。接筑大堤。至乾隆年闲。凡四次而后长堤外束。二百余里闲。水不得逞。然始犹疏防兼施。至嘉庆闲。节挑河岁费归堤岸。而疏浚之工遂废。迨兹五六十年。芦沟以上。愈冲而愈深。下游沙土。愈淤而愈高。每遇汛涨。下游不及消泄。漫溢冲决。几于无岁不然。又民居附近堤岸百数十年。生齿已繁。垦种无隙。忽遇水灾。害患尤亟。今欲举百数十年淤积沙土。一律挑使深通。非运沙土至两堤以外。一遇水涨出槽。挑出之沙。仍随水势荡入河槽之内。虽挑与未挑同。徒费多金。无益于事。然欲运至堤外。则两堤相距自数十丈至一二百丈不等。上下百数十里。安得如许金钱。以供挑力。故议者每以改流之策。为当今治永定河急务也。于南堤之外。平地挑河。即以所出之土。创筑新南堤。而以已前南堤作为北堤。顺水之性。导使下趋。浑流之害。庶稍纾乎。计其所费有六七十万金亦可集事。第民田冢墓所在。浮议易起。非出自 宸断。别筹款项以给小民。终无能任其事者耳。
荅吴六符问东明事宜
徐志导
一不可轻易下埽。以免岁修多费。盖埽未有不坐蛰者。平蛰则愈蛰愈实。傥蛰而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则将走矣。
一砖坝最好。即系前人碎石坦坡之法。砖虽不如石。然亦可用。山东屡试皆得力。用以偪溜。顷刻可成。惟溜刷此处。须在此处上游相度形势。将砖抛作坝形。又必须直出河心。方能掣溜。用以保护埽根亦妙。回溜大漩。最易搜根。亦宜抛砖御之。
一溜势偶尔偪城。城有坐蛰之处。亦属无妨。盖既坐蛰。则又实矣。但设法偪开紧溜。立刻挂淤。无足虑也。
一溜势不紧。岸旁微有冲刷。则用挂柳之法即佳。法用带叶柳枝钉桩。挂于岸边。浮于水面。以次排比。水力即柔。
一但见对岸坐湾。则溜必斜趋此岸。情形吃重。将对岸坐湾之下游沙嘴挖去。则溜自直。亦一法也。
一御溜之法有三。曰埽。曰挑水坝。曰引河。然引河有十挑九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