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584页

受一分之害。故往往有挖通引河反成倒漾者。又有新筑堤防遇水即成松散者。此非总领之人。严行程课。监视之员。时刻留心。安能免此弊耶。至于坚持而力行之。则一在不急以时日。一在不惑于浮言。盖行水之法。地利天时。逐一审量。然后可以要其成功。如开一河槽。则地有远近高下。筑一堤岸。则土有坚凝松浮。同此一水。而伏秋盛涨之时。与恒流迥异。此有可以细揣而即定者。又有须历时试行而后能定者。若限以时日。恐有仓猝从事。贻悔于后时者矣。
至疏浚河淀。必须先清经界。濒河旁泺居民。贪小利而耕占者颇多。若逐加量丈清厘。则侵占者不自咎其前此之侵欺。而若失其世守之故业。一则曰某人受贿。再则曰某某用情。纷纭告讦。势最动听。一似利民之事。反为扰民之举。又有向来积潦之区。必须挖通。归入附近河泺。所用者数亩之田。受利者数村之地。虽行官买除粮。而受益者在彼。失业者在此。则嗷嗷控诉。更难理谕。积此浮言。或致耸听。则当事者谓其有害无利。或致功败垂成。此坚持而力行之所以难也。方今兴修伊始。似应先拟定图式。檄行各州县。令其细查填写。一在计里开方。先定疆域。然后注明某河经流分流。从某方某村入境。经由县治某方。从某方出境。上接某县。下入某县。又境内有无古河干沟。是否有故道未湮。或闲段梗塞。所管堤工。或官修官守。或官修民守。或私筑堤堰。皆一一注明。毋得迟逾。亦毋得草率。俟统行汇齐。然后合绘。为全图。则脉络清晰。一望了然。再行委员。或大吏亲行查勘。计算应浚应挑河道凡若干处。应培筑堤防若干丈尺。俟工程约估既清。其经费需用银米若干。始可核计大数。又详定某为应行急办之工。某为稍缓之工。某河宜先清理源头。某河宜先疏通尾闾。计定然后陆续请项施工。虽不无时日稍迟。然要领既得。方可应手奏功。务使经流归海之道。宽然有余。支流野潦归河归泺之路。毫无阻滞。则畿辅之闲。不惟雨旸时若之年。无虞泛滥。即有时雨水过大。山水陡发。亦可旋发旋消。高田仍可有丰稔之收。低田亦可获补种之益矣。大约治河之方。不外开引河疏支河建闸开渠诸成法。然必司事者有提纲挈领之能。然后无措置乖方之虑。而非先缕悉条分。则难言提纲挈领。故先于诸河叙明源头。并将经由州县方位。以及达海之路。又将附入支流。除干河及涓涓细流不为渎叙。其余皆详考而备书之。然后以故老所传书传所载诸治法附之。所愧未能身历其地。恐不免为纸上空谈。然一得之愚。或有可采。故胪书成帙。庶可附明徐尚宝潞水客谈。我 朝陈学士仪直隶河渠志之后云。
永定河堤坝议
金安清
永定河即桑干河。在前明时。本无水患。自康熙三十七年。巡抚于成龙奉   旨筑堤挑河。   赐名永定。始常年有修防之责。因此设道焉。因此设厅焉。以关外无数高山之水。夏秋之闲。一经大雨。奔腾漫注。约而纳之于数十丈之堤内。如以巨盎之酒。倾之一人喉中。两岸焉得不溃。初设之时。河身尚深。海口亦畅。东西两淀亦未淤塞。是以易于疏销。后数十年。愈淤愈高。屡经改易下口。犹不能治乾隆一朝。决至二十余次。嘉庆一朝。亦决至十余次。其防守之难。尤甚于东南两河也。盖两河之堤。既高且宽。土性亦较坚定。即盛涨。一日长至数尺即足矣。不比永定河一日可至一二丈者。每一暴决。则全河之水。皆为之夺溜。附近州县大都被淹。宽广至数百里。且偪近都城。尤为吃重。然果无法以治之乎。夫禹之治水。顺其性也。永定河之水性。平日无所患也。其患特在一时之暴涨耳。欲平一时之暴涨。惟有分其势而平其争。其法云何。当于南北两岸大堤之外。宽十数里之中。另筑遥堤两道。中挑引河。下游尾闾。仍由天津入海。于芦沟桥之下。建南北滚水坝七八座。高下不一。遇山水骤来。先启其高者。再启其下者。以次递启。先就一岸。至极涨。则两岸皆启。使上游之水。分三路畅行。是一河而变为三河。有一丈之水。入正河者不过三四尺。有两丈之水。亦仅七八尺。尽足以保堤矣。虽大堤之外。遥堤之内。民田庐舍不无被淹。然祗在十数里之。内较之一经决口。平漫宽广者。迥不同矣。而庐舍村庄。仍可先期筑圩防护。或填高地基。其绸缪不难也。况减下之水。三路分泄。又有滚水坝底。循岸而入。坝下引河。亦有所归。非极大亦未必淹及村庄乎。至于堵闭之时。则塞口与塞坝。迥然不侔。坝有石底。不致夺溜。一经水落。石脊出于水面。祗须封土数尺可矣。不比决口一开。水深寻丈。须用料到底至省亦须银二三十万也。暴涨患在一时。与常年虑其冲决者迥殊。其势分。其暴自息。而操纵由人矣。是说也。陈文恭相国任天津道时。曾着其议。即以筑遥堤建滚水坝为上策。直隶文案具在。可以检查。即使或有窒碍。亦所谓两害相形。当取其轻者耳。
直隶河道大概情形疏道光三年  
颜检
窃前据 钦差大臣尚书臣文孚臣蒋攸铦具奏察看文安大城一带地方被水情形一折。奉  上谕。着照文孚等所请将文安境内陈家进水漫口及崔家房漫口并已洞口门赶紧堵合以免河水内溢着颜检迅速遴委妥员切实估计奏明由藩库先行借拨银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