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悯下河水。数十年中。如形寤寐。四十四年。 谕曰。朕再三筹划宜于高堰三坝之下挑浚一河两旁筑堤束水入高邮邵伯诸湖湖外亦量筑土堤不使漫溢其高邮减水坝下亦挑浚一河两旁筑堤束水由串场河入白驹丁溪草堰等河白驹等河淤浅之处并开浚深通俾之入海。旋发内帑。遣官修筑。大哉 宸谟。并高堰坝下而筑堤预束之。更远出靳辅之上。奉行者虽不能尽如靳议。然雍正时。行水金鉴云。迄今开坝之水。悉由坝下之河。归入高邮诸湖。由东堤坝下各引河归海。淮扬二郡。桑麻乐业。莫不感颂 皇仁。盖文襄之议。骎骎乎行矣。迨嘉庆中。刘台斗书云。坝下引河浅窄。两岸十余里外。即无堤形。湖荡虽能受水。而不能消水。旁无堤防。下无去路。盈科而进者。仍复泛溢四出。在湖荡之上者。误以湖荡为归墟。在湖荡之下者。止知曲防壑邻。幸游波之不及。而壅极必溃。虽少缓须臾。亦同归于尽。其言绝沈痛。谓宜深浚坝河场河。酌添闸座。并挑通闸外港口。而归重于筑堤。可以知其要最矣。今但知康熙时于襄勤成龙与内外诸臣纷治下河。而不知齐勤恪与陈文勤世倌大疏串场河修通海各闸。尹文端定串场可存水五尺为度。又 特旨命嵇文敏曾筠修范公堤等事。在雍正朝。高文定斌议疏下河请帑百万。尚书讷亲周历履勘请帑五十六万。嵇文恭璜详议归江归海各坝。并将归江之廖家沟等坝。改低三尺。以减归海之水。
高文端晋陈文恭宏谋疏丁溪小海草堰等河。在乾隆朝。江督铁保等。议归江各闸坝。河道淤填。展宽浚深。苏抚初彭龄奏。涨水由邵伯以南。归江者十之二三。高邮南关等坝。归海者十之七八。请帑六十余万。又在嘉庆朝。盖康雍干嘉以来。无一朝不致力焉。泾包世臣中衢一勺云。侨扬州二十年。见当事挑浚下河者三次。每次皆发帑二三十万两。则多在道光朝矣。今闻浚古河口小海八大团诸河。于农自不为无裨。然自来疏浚下河虽大致力。亦祗能稍分洪湖异涨之水。不能泄全淮。更不能为黄淮并注之地也。中衢一勺下河水利说。又谓兴化迤北各水泓。其来源皆自孔家涵。秋收后。将孔家涵下版。于河泓之旁。高筑圩岸。于汊港口。做砖草斗门。可涸出腴田五万顷。民闲可增收米麦千余万石。大水放坝。无虞涝没。其言去委在射阳湖。有志民生者。亦可酌而参之。然此皆治其常而不治其变。夫以下河备非常。自不若以盐河备非常。地势固愈南愈高。愈北愈下。且譬之治寇。荡决之于堂奥。岂若荡决之于郊原之为得哉。闻近日有为应变之说者。谓不妨将范公堤堤身。开掘以泄水。此必致无益而有害。想有识之人。不听其言为此过举也。至于别筹导淮入江为禹王河之说。近人又有别寻盱眙之清水坝。至六合之前吴庄者。犹禹王河之故智也。禹王河之说。康熙闲。河臣王新命董安国皆曾奏请。阎若璩潜邱札记甚诋之。谓阻于山冈。自相矛盾。康熙四十五年。有原任大理通判徐光启条陈。开泗州境内溜淮套。谓可以分淮水之势。张文端据以入奏。江苏督抚与河督皖抚会同勘估。事几行矣。 圣祖亲勘。斥张鹏翮听信罢斥小人。议开溜淮套。所立开河标识。至坏民闲坟墓田庐。且地势甚高。虽开浚成河。亦不能水出清口。徒滋生事扰民。所谓恶其凿也。今日之摧坚擅巧推西人。观德人利施和芬论中国黄河。四大洲中。仅有其一。更无其二。可知泰西初无类黄河之水。新闻报中。闲有录西人治河之说。亦颇似中士对空策之可哂矣。
端居多暇。惟亲书史。丁亥秋。读邸报。知郑工报决。 庙堂之忧方大。又见北流南徙。中外相持。知此事之不可以空言争也。夫御水之役。在搴长茭。而领堤之使。或按经义。征已往之籍。利害相参。求世之文。事变相类。乃取古今治河之书。博求奥要。证以近事。成筹河论上中下三篇。合万数千言。事非躬历。难语识涂。形未目谋。终成扪烛。门内之车不可驰。掌上之图尤未备。未见山东沿海五里开方图。枕中箧底。不欲示人。或曰。杨焉延世。正相难以便宜。印川紫垣。岂尝家于河上。不习为吏。视已成事。萃乎得失之林。朗若蓍龟之见。言之无罪。闻者取裁。庸何伤焉。虽然。欲排议。难于百川。敢谓数者必有一是。见之者苟误以为是习河事。则四海之众。不可诬也。戊子二月自识。
查勘河湖情形酌拟导淮办法疏光绪七年
刘坤一
窃臣于前月二十日拜折后。随于二十五日带印出省。二十七日臣由扬州督同办理河工局之徐州道程国熙及陈鸣志逐节履勘运河堤工。所有奏明自浦口以下由臣衙门承办者。东堤已一律告成。其中如昭关坝车逻坝及上年所修新坝南关大坝等处。工程甚为结实。西堤则现修至高邮之杨家坞。堤身宽厚巩固。临湖一面加厢斜坡。密铺碎石。杨家坞以上。惟马家湾一千六百丈。堤身尚属完全。碎石多有脱落。该处在高邮州境内。与清水潭对岸。内系运河之腹。外当湖水之冲。不可不及时补葺。杨家坞以下。闲有已有之段。其余势虽较缓。亦不可不接续兴办。以竟全局。业经豫储碎石九千余方。于西堤等处。计足敷用。此后每年霜降后。巡察一次。有缺即填。有漏即塞。似可以保无虞。三十日行抵清江浦。适现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臣黎培敬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