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500页

不及之河。而乘风以上。则亦当知其难矣。由前之说。河之淤免于上。由后之说。河之淤免于下。虽岁修未能尽去。生民昏垫之忧。堵塞不赀之费。以人事言之。庶几其衰息乎。
附因浚图说
一因浚之制。结木为筏。中筏悬闸。旁斜向后为翼闸。闸为三足。足着一。闸底悬长石。前筏缀索。上抱闸颠。踰后筏。后筏设挽轴挽之。谓之面索。闸底缀索。一端悬后筏。后筏亦设挽轴挽之。谓之底索。
一因浚之用。横闸以障水之直趋。翼闸以束水之旁注。以止筏之行而激水。亦以破久淤之坚土。而开冲刷之道。镇石以下闸。挽面索助之。底索以起闸。且防怒涛之折闸。
一筏木二三层。长广二十丈。或十六七丈。坚结以备风涛。
一闸广一丈。高丈五六尺。疏浚寖深。更作三四丈者。闸闲前后。各立大柱为架。架高五尺。各有斜柱支护之。前架为活键。可卸以备修闸。闸闲毋广。广乃泄水。为数铁板。厚寸许。以联前后之架与筏。闸底横贯长石。凿孔以衔足。闸皆刻尺寸。以记入水之数。横闸十五六。翼闸左右各二三。
一足体高四尺。长三尺许。皆铁为之。合为一体。足为干而为枝。足上二尺为管。衔闸之一木。二尺出闸下。锐其下端。形三棱。脊棱向下亦锐其端。
一闸颠设小滑轮。以利面索之挽。闸中足缀底索。而左右足各出小索会之。以防脱失。后闸三尺许。各设转轴一。轴一端设踏轮。轮为踏位三。轴径一尺。轮径四尺。则三人踏之。得十二人之力。每一踏位。闲以攀轮。令手足并力。得力尤多。面底二索。同一转轴。更迭为用。惟底索祗以此转轴起闸。若下闸之后。紧挽闸底。以御怒涛。则退后三丈许。别设一转轴挽之。乃得力。不必踏轮。筏留一缝。为底索进退之地。
一大椗四方各一。小椗四隅各一。皆有转轴。欲止下大椗。欲左右下小椗。
一筏两旁设候潮钟。其制横枢贯木。下端入水。上端设机。潮消长皆自鸣。
一测水舟二。前后测水。以定下闸之尺寸。考浚深之数。兼插竹标。以识浚路。
一筏上司号令一人。守指南针。指挥行止。左右升降。司闸十八人。每三人举一闸。自中及外。左右对动。下闸亦然。司椗每小椗二人。大椗三人。筏进则后司二小椗者恒守。筏退则前司二小椗者恒守。大椗用稀。皆临用集人。测水二人。木工铁工各三人。以备修理。自司号令外。诸色人皆以司闸人为之。事不并举。可以兼摄也。如欲省费。虽止设六七人。亦无不可。特风涛危险。不妨稍广。备救护耳。
一驾法。先下椗测水深若干。下闸。挽面索。按令入沙。俟水攻闸下沙尺余。入沙复数寸。乃结面索。使闸可下不可上。退曳索底。紧挽后轴。潮将至。先一刻曳进底索。就前轴挽闸起。澄沙以待随潮退上。欲止下椗。或不欲止。则下椗以待潮。潮落下闸。
因浚之法。行之诸川海口无不可。若潮汐不及。则惟黄河。一节偶淤。欲辟引渠者或可用。以沙细喷之。可数里不沈也。然亦止可一二闸。至则卸而舟载以上。筏用活键。取易卸。
河防刍议  
刘成忠
治河于平成之岁。惟防险而已矣。自来防险之法有四。一曰埽。二曰坝。三曰引河。四曰重堤。四者之中。重堤最费。而效最大。引河之效。亚于重堤。然有不能成之时。又有甫成旋废之患。故古人慎言之。坝之费。比重堤引河为省。而其用则广。以之挑溜。则与引河同。以之护岸。则与重堤同。一事而二美具焉者也。埽能御变于仓卒。而费又省。故防险以埽为首。然不能经久。又有引溜生工之大害。就一时言。则费似省。合数岁言。则费极奢矣。今重堤引河。既不可以猝办。黎襄勤公之碎石坝。栗恭勤公之砖坝。又皆毁坏殆尽。河营之所传习。惟镶埽一事。固已不足以应变。而又悉举前人之埽制而阴坏之。务为苟。使之易蛰易走易腐。以为请帑加修之地。积习相沿。不知始于何时。虽有贤员。莫能自异。犹幸咸丰三年以后。河由山东入海。下游宽广。因而豫省河面。低于道光年闲者四五六尺不等。虽当伏秋之盛涨。出槽之时颇少。是以二十年来岁修之费。不及从前十之二三。而全河得以无事。近年山东之河。自北而南。淤垫已。渐不如前此之河之通畅。而豫省伏秋之涨水。亦遂难于消泄。霜清已过。险报频闻。而岁抢岁修。遂一再请增而不能已矣。今之久于河者。曰治河无他。惟多备料云尔。夫诚能多备料。亦岂非先事预防之上策。然河工之变百出不穷。有耳目心思所不及者。无料不可以治河。而治河之难。固非曰吾有料焉遂可毕乃事也。若一切机宜审之未当。而但恃料以为镶埽之备。埽蛰则加。埽走则补。无埽之地而溜至。则又添埽以御之。积而久焉。处处皆埽。舍旧谋新。阅数年必易一次。虽有不涸之饷源。安能知漏卮之何所底止耶。成忠管窥之见。窃以为河工之守险。譬于兵家之守城。善守城者。不待敌已傅城。而始凭堞以击之也。或驱之境外。而使其转而之他。或御之近郊。而使其止而不前。迨至万不得已。然后婴城而守焉。诚以守近固不如守远也。埽者。婴城之守也。引河。则驱敌于境外者也。坝则御之于郊以内墉以外者也。重堤之建。是弃外城而守内城也。若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