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轻。冀其自新自效。而八九年来。办理京外各盗案。从未见有捕获投首之犯。诚以事未发觉。莫不存幸免之心。及至被获供出。亦无免死之望。所以忍死隐瞒。案难全获。是严于现犯而疏于逸犯。非所以清盗源也。且旧例虽经归并。而外闲误会。往往援引多歧。未能画一。臣等悉心查核。现例归并之条。系指事未发觉而自行捕获者。所以减徒免罪如是之轻。旧例供获之条。系指到案供出。因而缉获者。所以减军减流较之稍重。情节不同。罪名各异。似未可以偏废。惟盗案现无减等之例。供出亦与捕获有差。遽减军流。似觉轻纵。而定限一年。为时过久。又恐妄供捏指。藉此稽延。尤不可不防其弊。臣等公同商酌。拟请量为修复。嗣后凡伙盗被获。供出首盗逃所。于定案之前拏获者。系曾经伤人伤轻平复之犯。减为斩监候。秋审入于缓决如系未经伤人之犯。减为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其首盗供获伙盗。及伙盗供获伙盗者。均拟以斩监候。秋审时核其情节。分别实缓。至现例首伙各盗。于事未发觉。及五日内捕获他盗。及同伴投首者。仍遵例分别已未伤人。拟徒免罪。其五日以外至一月内。或闻拏捕获投首。分别曾否伤人。亦遵例减流减徒。再查新纂条例。拏获盗犯之眼线。如曾为伙盗。悔罪将同伴指获。被供出者。如在五日以外。照伤人首盗闻拏投首例。拟斩监候。若犯事之后。五日以内。指获同伴。旋被供出获案。审明同伙确有实据者。照强盗免死减等例。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等语。此等眼线。既有悔罪之心。又有捕贼之效。若仍照例拟以斩候发遣。则与伙盗被获供出首盗者无所区别。拟请将拏获盗犯之眼线。曾犯盗案。悔罪将同伴指获。致被供出者。无论首伙。如在五日外一月内。照强盗免死例。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若在五日以内。于斩罪上减一等。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傥原伙较多。果能获犯三名以上者。准其再减一等。似此量为宽减。庶盗党互相攻发。而盗风可期稍戢。至盗首捕获他盗投首旧例。业经修并。应即删除。如蒙 俞允。臣部遵行各省督抚将军都统。一体遵照办理。
遵议盗案分别首从章程疏刑部
光绪七年七月二十日。内阁奉 上谕。御史胡隆洵奏请将盗案仍照旧例分别首从办理一折着刑部议奏钦此。臣等议得据山东道监察御史胡隆洵奏称。刑律。强盗已行。但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雍正五年。九卿遵 旨议定盗劫之案。将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分别正法及发遣。咸丰初年。逆氛窜扰。盗贼肆起。五年二月。钦奉 kwanado 谕旨。仍依本律不分首从皆斩。同治年闲。迭经给事中王宪成。升任司业孙诒经。侍郎鲍源深夏同善等。先后奏请复归旧制。刑部议俟数年后察看情形。再行奏明办理。在当时军务虽已渐平。而盗风未能尽息。执法者因时制宜。不得不留重典以绳之。方今军务肃清已久。百姓相率归业。凡各直省兴养立教诸政。无不次第举行。是今日之天下。正 国家培养元气之时。复 kwanado 祖制而广 皇仁。此时不容缓矣。欲推恤刑之心。宜先复原情之律。夫劫盗伙犯。岂尽无良。或迫于饥寒。或被人诱胁。原其情节。寔可哀矜。请将盗劫之案。于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别首从旧例办理等语。臣等查刑律载强盗但得财不分首从皆斩之文。乃惩治强盗本律。历代未或改易。雍正五年 kwanado 特命九卿定拟。将盗案内法所难宥及情有可原者分别正法及发遣等因。于乾隆八年纂入例册。虽强暴在所必诛。而 kwanado 列圣法外施仁之至意。未始不昭示于天下。咸丰初年逆匪窜扰。经王大臣会同臣部奉 旨议定嗣后盗劫案件。仍依强盗本律。不分首从俱拟斩决。其中把风接赃等犯。亦系同恶相济。不得以情有可原量减。以昭炯戒。并议将京城盗劫重犯。加拟枭示。立法固不得谓不严。而例内犹着明数年后。盗风稍息。仍旧办理。是 kwanado 文宗显皇帝于除恶务尽之中。亦未始不存宽以济猛之意。兹该御史以军务肃清已久。各省兴养立教诸政。次第举行。请将盗劫案内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别首从旧例办理。奏奉 谕旨饬交臣部议奏。臣等查阅原奏。在该御史反复条陈。殷殷规复 圣训。自系因推广 皇仁起见。惟是钦恤为怀。宽厚固仁人之意。而后先有序。良法必渐次乃行。查各省盗案向例。系由该地方官申详该管上司。解省审勘。由该督抚分别题奏。将法所难宥及情有可原者。一一于疏内声明。大学士会同三法司详议。各该督抚俟奉准部覆。始行分别正法发遣。其所以重民命而杜残杀者。非不详且尽也。乃军兴以来。因剿办土匪。定有就地正法章程。从此各省相沿。即寻常盗案。亦不待审转复核。概行就地惩办。题奏之件。十无一二。而成例遂成虚设。同治八年二月闲。原任御史袁方城奏请盗案照例核办。而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曾国藩仍奏请照章就地正法。并请令山东河南一体照办。十二年。原任御史邓庆麟请将盗贼土匪仍照旧例办理等因。
奏奉 谕旨饬交臣部。臣部议请 饬下各省。体察地方情形妥奏。旋据各该省先后以游勇马贼根株未尽具奏。均未便一时即复旧制。光绪五年十一月闲。复经臣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