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357页

本境乱民。随时征讨。固可消除隐慝。且东征之师。孤军下剿。
善战者必伤。久役者必疲。伤病之人。留于军中。不仅误战。亦且误饷。若以武汉之防兵。更番替代。弥缝其阙。则士气常新。军行必利。至水师以为利器。声震。无半年不小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大修之船。更番迭战。以武汉为归宿。则我兵常处其安而不处其危矣。或疑武汉两城。公廨私庐。百不存一。城周二十里。设守为难。臣愚以为非是。蚡冒蓝缕以启山林。卫文作都训农通商。是在行之以俭。训之以勤耳。苟此而不能守。去之他处何益。此武汉宜急设防练兵之要。湖北莠民之从贼者。以兴国崇阳通城通山大冶广济黄梅为最多。臣于臬司任内。由岳州驻崇阳一月。以保甲之法。勒令首户捆斩三千人。未及毕事。而驰往九江矣。兵至为民。贼来从逆。及今不治。终必为乱。治之之法。兵勇搜捕。不仅徒滋扰害。亦且事久无成。惟有保甲清查户族捆献分别斩释之法。然而牧令不得其人。则法不能行。害且滋甚。其已被贼扰之三十余州县。吏惰民骄。其未被贼扰之三十余州县。官仇民而民且仇官。夫吏治之不修。兵祸之所由起也。士气之不振。民心之所由变也。官吏之举动。为士民之所趋向。绅士之举动。又为愚民之所趋向。未有不养士而能致民。亦未有不察吏而能安民者。臣恐湖北之民。揭竿而起者。不必粤匪之再至。而将盗弄潢池矣。即如五年大熟。州县乃或报灾。经臣驳斥在案。六年大饥。州县转不报灾。又经臣迭次驳斥在案。以丰为歉。是病 国计。以歉为丰。是害民生。而终必害于 国计。又查积年以来。每遇歉岁。官吏私收。而 恩旨蠲缓者。实惠不及于民。则有所谓挖征名目。又有所谓急公名目。无一非蠹 国病民。饱丁胥之欲壑。而肥官吏之私囊。实堪发指。凡下与上交接之事。诿之幕友而官不问。凡官与民交接之事。诿之门丁而官不问。词讼案牍。病在积压。盗贼奸。弊在因循。夫州县之所谓小事。即百姓之大事。今日之所谓小贼。即异日之大贼。厝火积薪。更切隐忧。又如军饷浩繁。不能不取给于捐输牙帖厘金。以资小补。报捐则有踩堂贽见之费。牙帖则有勒索之费。厘金则有私设之费。其所缴于公者薄。其所取于民者厚。臣受事以来。迭次特参。均蒙 恩旨俞允。在 国自有刑章。在臣亦甘为怨府。惟深思利弊之原。劾贪非难。而求才为难。前者劾去。后者踵事而巧避其名。则其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且贼扰之地。官缺久悬。观望不前。所在皆是。臣愚以为必应严禁官场应酬陋习。与吏更始。崇尚敦朴。屏退浮华。行之数年。或可改观。人情固欲自便其私。上无所求。则下可自赡。责以廉洁而无辞。风尚必使先趋于正。大官所好。即吏所赡。不烦董戒而自变。目下情形。州县尚悬缺待人。可否 饬下部臣。暂勿拘臣文法资格。地方吏治。是臣专责。容臣次第清理。分别委署。如果试验有效。才具出众。即行奏请试署。以期实济而利民生。此吏治急应整饬之要。
以上三事。是湖北之先务。其余应办事宜。容臣随时奏请 恩训。刻下武汉甫经收复。人或以为已治已安矣。而臣之所忧方大。如以为已治已安。则前此固已收复二次矣。况江西腹内七府尚沦于贼。与四年之仅失九江者情形迥异。江西之腹内。均与武汉唇齿相依。旁轶横出。又不仅九江安庆为足虑也。未收复之先。事势极难。知文武尚有惧心。收复之后。布置尚易。恐文武均萌肆志。外省粉饰之习。久在  圣明洞鉴。不揣愚昧。直陈于  圣主之前。可否 饬下廷臣核议准行。理合缮折附驿以闻。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咨巴副都统筹办受降事宜二件    
胡林翼
贵副都统函开。该逆等吶喊投诚。查贵副都统并未与贼开仗。而预存一抚贼之见。是非抚贼。直恐为贼所抚耳。前明张献忠之祸。即误于熊文灿之抚。本部院曾再四函致贵副都统。谅必接到。窃谓不剿而抚。贼何所畏。可虑者一也。又称素日受恩。定不至另生异志。若不善为安置。乘机招抚。则殄灭又须时日。殊不知招抚不难。安置之法为难。贵副都统何以不将安置之法。详悉开明。其可虑者二也。又称荆门州卢姓胡姓高姓等勇。潜窥此举成败。及我兵远近。若此处一经招抚。则彼心亦定。查卢又熊并未造反。即胡姓高姓已可遣散。与此次破城造反之逆。迥然不同。相提并论。窃所未喻。其可虑者三也。又称招抚此股。则谷城土匪。可以剿灭无疑。殊不思招抚之贼。断不准再留楚境。即应由贵副都统实时遣散。亲督出境。分交各原籍地方。乃为妥善。贵副都统将收为部曲乎。则口粮何出。终必叛异。将散留楚境付之不理乎。则旋抚旋畔。大误 国计。隐害民生。其可虑者四也。又称得其心腹。可以定北路之大局。是贵副都统仍有收用之意。口粮由何支付。心腹岂能遥揣。其可虑者五也。贼不难于抚而难于散。如果贵副都统抚局已成。应即责成自派将弁。分起管押递送回籍。并自备咨文。分咨各地方督抚。移行邻省州县。递管回籍。取具回文汇缴。乃是正办。乃能卸肩。若名为招抚。而仍留湖北。名为遣发。而实未安插。欺饰于目前。贻害于地方。其可虑者六也。该逆自襄窜宜。掳掠我人民。焚毁我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