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驻札何处。皆须妥为区画。总期于有利无害而后行之。事关添设大员。不能无一二窒碍之处。但期事有实效。不妨暂议更张。且据今日徽宁广言之。即不另设巡抚。亦宜急筹善法。俾民心不至散涣。否则吏治日益因循。贼踪忽来忽往。民无所依。欲不从贼而不得。其为患岂有极耶。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议覆江南北分省片
曾国藩
恭奉 谕旨。据御史陈廷经条陈善后事宜内。疆舆略为变通一条。臣查苏皖未分之时。跨江淮而为省。古人经画疆里。具有深意。我朝 圣君贤相。未尝轻议更张。若必画江而分南北两省。则亦宜画淮而分南北两界。淮北如苏之徐州。皖之颍州。将割隶何省乎。唐之十道。宋之十五路。其于江南江北。皆截然分而为二。与该御史所奏。大指略同。然唐自中兴以后。声教不行于河北。宋自中兴以后。号令并不行于江北。画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昔人如吴师道胡安国杨万里暨赵范叶适辈。言之详矣。臣愚以为疆吏苟贤。则虽跨江跨淮。而无损于军事吏事之兴。疆吏苟不贤。则虽画江分治。而无补于军事吏事之废。此等大政。似不必轻改成宪。区区愚见。未审有当万一否。
议覆安徽省城应仍建安庆疏
曾国藩
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奉 上谕。有人奏咸丰三年贼陷安庆未据守等因钦此。仰见 皇上睠怀南服慎重江防之至意。臣查安徽一省。跨于大江。江以北四府四州。江以南四府一州。安庆府城处滨江适中之地。实为形势所必争。咸丰三年。安庆城陷。江面悉为贼有。千艘往来。飘忽莫测。官军无一舟一筏。可以应敌。周天爵等请以省城改建庐州。系属一时权宜。舍此亦别无万全之策。是年腊月。庐州复陷。官军屯于郡北定远一带。于是合肥以南之州县。尽沦于贼。而皖南中隔大江。贼氛布。文报梗阻。巡抚不能过而问焉。咸丰四年。 谕旨令徽宁等属暂归浙江巡抚兼辖。廷臣因上疏请仿前明南郧阳之例。设立皖南巡抚。 文宗显皇帝饬吏部核议。不设巡抚。而稍重皖南道之权。令其仿照台湾道例。专折奏事。添设皖南镇总兵一员。数载以来。皖南道一缺。例由督臣保荐。皖南钱粮刑名不隶藩臬。奏报不归巡抚。俨若另为一省。而皖北抚藩等官。散处于颍寿临淮泗州等处。几无定所。公事废阁。号令纷歧。改建省城之弊。此其明证。现在安庆已复。江路疏通。欲办苏浙之贼。必自力图皖南始。欲办皖南之贼。必自守定安庆始。臣愚以为如原奏所请。安徽省城仍应建于安庆。抚藩臬如前驻札。庶足以资控制而一事权。至所称设立提督统辖水师官兵。江西九江镇就近归安徽提督节制一条。查水师陆兵判然两途。犹耕织皆所以资生。而不能使一人而治两业。安徽寿春镇所辖。向系捻出没之地。皖南镇所辖。又系万山丛杂之区。皆与江防毫不相涉。应请仍归安徽巡抚节制。江西九江镇所辖。如抚州建昌等处。离大江六七百里。亦系陆路专政。应仍归江西巡抚节制。该两省向兼提督衔。均应遵守旧章。无庸更改。至江防局面宏远。事体重大。臣愚以为应专设长江水师提督一员。目下大江水师。归彭玉麟杨载福等统率者。船只至千余号之多。位至二三千之富。实赖逐年积累。成此巨观。将来事定之后。利器不宜浪抛。劲旅不宜裁撤。必须添设额缺若干。安设此项水师。因即以壮我江防。永绝中外窥伺。其提督衙门。或立安庆。或立芜湖等处。自提督而下。总兵应设几缺。副将以至千把各设几缺。暨分汛修舰各事宜。统俟 谕旨允准之日。再由吏兵等部详核议奏。臣等如有所见。亦必续行奏咨。略参末议。至俸薪口粮修补船等项。当于长江酌留厘卡数处。量入为出。不必再须户部筹款。其福建广东原设提督。不必据议裁缺。所有遵 旨筹议缘由。谨会同安徽巡抚臣李续宜署江西巡抚臣李桓恭折覆奏。伏乞 圣鉴训示。
请添设徐州四界重镇疏同治元年
潘祖荫
窃自军兴以来。捻匪披猖。日炽一日。举凡教匪幅匪。称名虽殊。而为害则一。其尤甚者惟四者。安徽山东。捻匪之窟宅也。江苏河南。捻匪之冲衢也。向来筹办之法。曰团练乡兵。曰坚壁清野。曰剿抚兼施。此皆古人制贼之要策。而行之数年。不独未能荡平。且滋流弊。臣尝揆其弊所从生。究其弊之终极。知非统筹全局。扼制要冲。则虽以劲兵四出。而欲其尽敌而反也。势必不能。伏查安徽之贼。蒙城迤西而南。数百余里。多为贼巢。而大股屯聚。则在宿亳太和灵璧一带。其地西界河南。北界江苏。安徽之边境之也。山东之贼。匪类纷杂。啸聚掠。出没无常。不独曹濮之闲。邻于直隶河南者。丛生奸宄。其沿海则曰青曰莱。其在山则曰蒙曰泗。而贼势尤炽之处。厥惟沂郡之西。兖郡之东。其南界江苏者。山东之边境也。河南之地。其界于山东江南者。曰陈州。曰归德。而贼踪之往来。贼垒之屯集。则虞城夏邑永城之东。履错而踵接也。是河南之边境也。江苏之地。徐州一属。实界三省。贼之窜匿海沭者。其余焰耳。若邳州。若萧砀。则狼咷其穴。而虎负其嵎也。是江苏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