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表率文瑞首进谠言朕虚怀纳受谅九卿科道断不缄默畏葸负朕谆切求言之意也钦此
勤求治理疏道光三十年
罗惇衍
奏为勤求治理。贵得要图。请 皇上法 祖训以端本善俗事。臣窃惟古帝王立纲陈纪。根源祇在一心。检摄此心。莫先于居敬穷理。居敬穷理。莫先于勤省察。勤省察。莫先于观览载籍。 皇上邸典学。无间寒暑。凡经书之蕴。以古今懿行嘉言。皆资记诵。逮乎 亲政以来。每日进呈 实录。默识勤求。于 列圣危微精一之传。洵若合符节矣。但师法 祖训。固宜总汇而兼赅。亦贵旁通而博采。臣恭读 圣祖仁皇帝御纂性理精义。并 亲制序文。有曰。朕自冲龄至今六十年来未尝少辍经书唐虞三代以来圣贤相传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尽性之学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籍于理道之言尤所加意临日久玩味愈深体之身心验之政事而确然知其不可易钦此。此书理该词约。内圣外王之功。无不毕备。其总论为学之方。立志之要。由存养省察致知力行。以及人伦性命。皆有程途可按。阶级可循。至于总论治道君道臣道用人田赋学校宗庙礼乐兵政刑罚谏诤等类。尤足以端 主极而肃官方。惟在 皇上万几之余。讲习讨论。身体而力行之耳。昔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以此知躬行实践。而后至道能体诸身。至道体诸身。而后能本身出治。以之整躬百度。宰制万端。胥与此书相触发。诚如董仲舒所云。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者。皆于是乎在矣。然欲兴利而除弊。或患其不能周知。欲察吏而安民。或患其不能尽善。求其明烛无穷。物来毕照。俾僚无所售其欺罔者。则莫如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此书所载臣工奏折。凡二百二十三人。 恭录 批答。使共知所陈之得失。非惟 神机莫测。明见万里。为自古圣君之所无。即累牍连编。悉经 丹毫甲乙。二帝三王以后。亦未闻如是之勤政也。今日灾异频仍。盗贼窃发。民生日窘。吏治日隳。必 圣主大振干纲。然后可臻上理。敬祈 皇上于揆几度务之暇。并将此书日阅一二事。凡督抚所奏。有能深谋远虑。措置得宜者。固蒙 褎答。若不实不尽。及饰诈怀私者。亦一一为之 指示周详。庶大吏皆知所警戒。各思振刷精神。力除积习。则所以饬官常而维邦本者。实系于此焉。抑臣尤有进者。昔宋臣司马光论人君修心之要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知道谊。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臣细绎其言。以为人君之道。既在于仁明武。则所戒在于不仁不明不武。夫不仁岂必尽由残忍哉。贤不能进。邪不能远。气节渐亏于士类。流祸且及于民生。是即近乎不仁矣。不明岂必尽由昏闇哉。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壅蔽将至于左右。善恶每易于混淆。即邻乎不明矣。不武岂必尽由柔懦哉。嗜欲未清。心志偶懈。政务稍涉于因循。纲维遂形其废弛。是即类乎不武矣。光又论致治之道有三。曰审官。曰信赏。曰必罚。又论养兵国。务精不侈多。其言皆切中治理。为今日之急务。实足与 御纂性理精义 朱批谕旨二书。互相发明者也。他如 御撰资政要览。 庭训格言。 御定执中成宪。 御制日知荟说。 御制评鉴阐要诸书。皆本心法治法。而一以贯之。用能方轨六经。垂模万世。伏愿 皇上本法 祖之意以修己。推而至于知人安民。皆得其道。将贤否既判。教养日修。天下有不荡平正直者哉。臣学识拘墟。未知当否。不胜惶悚之至。伏乞 皇上圣鉴。
正本清源疏道光三十年
王庆云
窃惟我 皇上御极之初。特 谕臣于用人行政。据实直陈。此达聪明目之盛心也。臣学识谫陋。惧不足以仰承清问。伏念为治必澄其源。而后可以清其流。必正其本。而后可以治其末。所谓本者。在 皇上精微渊默之一心。而所以涵养此心以握用人行政之原者。学而已矣。臣尝恭读 圣祖仁皇帝文集。伏见 御制干清宫读书记。津津乎言学之有得。又见 御制宫中日课记。孜孜乎言学之有恒。从古帝王论学。未有如斯二篇之亲切而明者。臣知 皇上久已服膺而诵习矣。盖学常有所得。而后存诸心者日益高明。措诸事者日益正大。臣伏愿 皇上逊志时敏。缉熙光明。虽几务至繁。必求学之何以有恒。虽时世异宜。必思学之何以有得。本心法为治法。由知言以知人。正本清源。而所谓人存政举者在是矣。臣管窥蠡测。谨就时务。胪举四条。自知涓流撮壤。无补 高深。亦庶几千虑一得之献耳。臣不胜悚惶待 命之至。一曰通言路。 皇上虚己听言。而臣以纳谏之说进。是赘也。顾臣所喜者言路之宏开。所虑者即在言之竞进。从来言官论事。易致人主之疑。或以激切为沽名。或以指陈为干进。或一言失实。而概目为虚诬。或一事偶泄。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