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055页

以来。前事可睹矣。汉唐之所以有功者。边地用屯。宋之所以流而滋弊者。腹地用屯。而魏晋之扰。则又兼以民屯。夫地有可屯不可屯之别。人有可屯不可屯之分。今欲酌古准今。万全无弊。师汉唐之法。以收其利。而变通于魏晋宋之法。以祛其弊。则必不可屯之地必不可屯之人有在矣。所谓攻战守卫。兵农利用分是也。不可不屯之地不可不屯之人亦有在矣。所谓防汛边戍。兵农利用合是也。何者。攻战与边戍异。防汛与守卫异。守卫之士。即战攻之士。有事以备折冲之用。无事以备干城之固。训练精。弓马技击娴习。乃能出没于锋镝之间。执干戈以卫社稷。非来自田间而可足用也。倏而农。倏而兵。农不习而兵亦不精。则两病。故曰兵农利用分也。若夫防汛边戍则不然。防汛分屯官道。不能归营伍。以时训练。无事不过驿递送迎。有事亦不能用以攻击。升平既久。既无烽燧之警。徒为仰食于官。日事游惰。其黠者阳托巡缉。阴肆奸宄。借端滋扰。罔害平民。国家何事以有用之资。养此无用之兵。然而裁之则又官驿往来不便。备豫亦疏。计惟有于防汛之处。授以田亩。使之务农则有恒产。兼有恒业。耻心生而奸不得逞。家有积储。守望自切。禾防偷窃。巡查自勤。役不荒。差不误。而国家并无廪饷之糜。则是一举而君民两利也。且夫军国之事。备边为急。备边之事。兵食为先。道里辽远。戎人反复。撤戍则心生。减兵则力弱。将为久远计。而糜费日繁则国病。转输难继则民病。千里馈粮。师不宿饱。则兵亦病。欲其士饱而嬉。马腾于槽。于以伸威境外。虑非屯田不可。计人授亩。耕耨以时。农隙讲武。而又以其闲修城葺堡。以为藩篱。蓄木种树。以限戎马。人有余勇。军有余粟。戎人震慑而谁何。无养兵之费。而收富强之实。虽以长治久安可也。故曰兵农利用合也。于其利用分者而合之。兼顾而两不能精。误农兼以误兵也。于其利用合者而分之。供亿而命不能堪。农困而兵与俱困也。是在善谋国者以时通变。因地制宜。可分而分。可合而合。则兵农两利。而国家有万年不拔之基矣。而要之分为经久。合则权宜。万不可以目前之利而贻害于将来。亦不可以一方之效而流毒于天下。如必袭寓兵于农之法。恐处士之迂谈。无当于国家之实用也。
案一法立。一弊生。故曰。有治人无治法。言得人则法可行。非谓法全可废也。土兵乡团。自古良法。而有得力有不得力。则视办事之人。乃近时治兵大帅。及谈兵智能之士。皆以乡团为甚不然。几欲悬为禁例。无论各省以团见效者不少。即如楚军之起自湘乡新宁诸邑者。孰非先练于乡邑。而后出征乎。如谓乡团习成剽悍。恐他日逞凶难制。则召募之军。何独不然。如近日逃丁叛勇。成劫掠。来去如风。民不藉乡团自卫。束手以待官军之至乎。盖当因时因地以制宜。无庸豫设成见也。记
通论唐以后兵籍之数         
孙鼎臣
国之养兵。其少者恒强。而多者恒弱。其盛也恒少。其衰也恒多。多故不能精。不精故益之以张其威。朘民养兵。民竭而国随之。兵多而不病民。惟唐之府兵。明之屯卫。唐制。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从其多者计之。举纔七十余万。高祖太宗制兵之精如此。明太祖言养兵百万。不费一钱。规模闳远矣。其制。京师都督府五。卫七十二。畿甸卫五十一。四方都指挥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卫三百七十。额兵二百七十余万。盛哉。近古以来。未之有也。非寓之于农。国几何而不困哉。然尺籍过繁。南北互调。逃亡相踵。宣德之际。其弊已滋。至嘉靖勾补之令愈苛。言者乞免解补。初意于是尽失。固行法者之弊。而亦其制额太多。有以使之然也。府兵之法最善。其后人不能守。变为骑。禄山之乱。元宗西幸。禁军从者千人。由是召募之兵始盛。德宗建中元年。天下籍兵七十六万八千余人。元和削平僭乱。专意用武。而天下之兵。仰给县官者。至八十三万余人。视天宝增三之一。洎于长庆。而兵籍乃九十九万。五代兵数尤冘。周世宗亲见其弊。大简诸军。由是兵强无敌。宋太祖因而承之。其所用以定天下。系于开宝之籍者。纔三十七万八千。太宗稍有增益。然至道之兵。止六十六万六千。真宗时。渐增至九十一万二千。庆历中。以西师增置至百二十五万九千。帑庾不能给。仁宗患之。始诏省兵。至于治平。犹百十六万二千。力不能赡。而边防日急。宰相韩琦乃请视河北河东义勇。于陕西刺兵。司马光为谏官。以为古者兵出民间。农桑皆以衣食其家。今既赋其粟帛给军。又籍其身。是一家给二家之事也。争之弗得。而民兵由是起。熙宁用事之臣。务言财利。欲以民兵代禁军。稍省军额。于是始行保甲。故其时天下禁军。总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视庆历为大减矣。而义勇保甲民兵。骤增至七百一十八万二千廿八。宋兵志注。熙宁九年之数。是后禁军缺额。收其廪给。为教阅民兵之用。迄于崇宁大观。童贯柄兵。多以阙额封桩。为上供用。陕右诸路。军伍空虚。金人渡河。种师道入援。止得万五千人。致有靖康之祸。始焉增兵以备寇而财殚。其后省兵以裕财而兵窳。故立国之弱莫如宋。其君臣言治兵言理财者。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