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妇女之属。以及士大夫家。无许入寺进香。存一处为祝厘之所。其在城外乡僻者。不复修治。嘉礼不野合。事上当准于礼。是为得体。少则易以为生。如吾所言。于三百余万中。仅存十数万人。散布天下。分食于民。不觉其绌。是每岁得省天下无用之费不可胜计。而又可使人心风俗不为邪说异教所耗敝。行之数年。后生小子。非圣人之书不读。才诡术之辈。既知无利可营。则必力为本业。而不复遁于彼法。则不必严法禁绝。如昔时淘汰沙门者。其道亦几于熄矣。或曰。僧道之途。以养夫贫无归者。夫既岁省数百万费。复使二百余万游手好闲之人。以耕以作。其所生之财。当又称是。我见古来以民惰而贫。未闻以民多而贫也。所以者。以不费不关于上。无知之辈。惕于祸福之说。涓涓不塞。遂为江河。此世道之忧。治乱之关也。他若游方行脚。持片牒出入。历千里无阻滞。脱有不诡。何以制之。今汰其十八。则人数少而往来亦寡。其亦防奸之一道乎。
裁严郡九姓渔课并令改贱为良记
戴盘
严郡建德县之渔课。始于明洪武年闲。九姓则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相传陈友谅明初抗师。子孙九族家属。贬入舟居。使之身为贱业。无异于教坊之设。由明数百年来。渔课照完。舟中所居之妇女。名为眷属。实则官妓。日久年深。九姓之姓常存。九姓之名已难考。至于今船只名为江山。各船购买妇女。作为九姓眷属。以此营生。由钱江而上至衢州。为八省通衢。富商大贾。非此船不坐。豪宦亦然。沈溺倾覆。迷而不悟。其耗费资财。败坏风俗。未有甚于此者。历年地方长官。既耳习而以为固然。亦目而无复过问。船以奉官为名。官吏既征课银。即有不能禁止之势。然则欲禁江山船之妇女。如何而后可。则非裁建德县之渔课不能。按建德县船装册载。原额征丁口银二百一十八两有奇。雍正年闲。已摊入田地山塘。均匀带征。无庸议裁。渔课一项。仍照旧征银九十四两五钱五分八厘。内除解藩司衙门银。无闰之年。一十七两八钱一分。有闰之年。一十九两六钱七分一厘。余系府衙门修仓充饷等用。皆属可裁之款。余乃为之请于大府。将九姓渔户课钞。永远裁革。于 国课无损。于人心有益。并准九姓改贱为良。先是乾隆年闲。议准山西陕西削籍之乐户。改业为良。报官存案。祓濯旧污。阅时久远。为里党所共知者。不阻其向上之路。惟以报官改业之人为始。下逮四世。本族亲支。皆系清白自守。准其报捐应试。浙江九姓之渔户。悉令地方官照此办理。乃因渔课未裁。百数十年。各户仍习贱业而未改。今九姓之课。既准裁免。九姓之人。可以改业矣。虽改业报官。必须四世清白。方准照办。然业已为良。耕读工贾。应悉从其便。如有势豪土棍。藉端欺压讹诈者。严行查禁惩治。以儆刁风。我 国家之立法。至周且备。是在地方官遵而行之。从此渔课裁而九姓之妇女不准再作娼妓。所以节其流也。渔课裁而九姓之民人可以各安生业。所以清其源也。今大府咨部裁革。诸宪亦出示严禁。庶数百年之民患可除。而积习为之一变。其所以维持风化者。岂浅鲜哉。
缕陈密查邪匪诳毒情形片道光二十六年
李星沅
再人情厌常喜新。每藉不经之谈。侈为不刊之论。道听涂说。以讹传讹。而其害中于地方。其几伏为事变。唐臣韩愈有云。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则诚慨乎其言之也。如本年夏初。浙江萧山县义桥临浦等镇。偶有幼孩暴卒之事。因之传单四布。远近哗言。江苏各属城村。以邪匪诳毒。禁食果。穷檐小本贸易。以果为生业者。遂终日不得一钱。蚩蚩者轻去其乡。人地生疏。辄谓形可疑。横加诘。甚至丛殴以后。再行捆送。经府县当堂研试。共信无他。一面严禁妄拏。出示开导。令各安居乐业。毋为浮言所惑。民心始就帖然。至六月中旬。又传浙江上虞县。有睡中迷魇者。有闻腥风发晕者。有纸人夜出攫食暗翦鸡毛者。及委员分途确查。则仍绝无其事。此必前说已穷。更易一说。以新耳目。非奸民乘机恐吓。图便穿窬。即游民好事播扬。凭空杜撰。以尼山所不语。致郑人以相惊。如蜩如螗。为鬼为蜮。臣等愚昧之见。窃以事难理喻。惟在主乎其常。妖由人兴。尤必镇之以静。虽采生折割。幻术何穷。而乍见恻隐。良知所共。果有邪匪诳毒。直省风行。地方文武各官。非丧心病狂。当不忍为讳匿。且此项邪匪。既将伐掘于其死。何不拐骗于其生。又安知毒毙之儿。其心肝脑肾。即探囊而取耶。又能禁被害之家。皆箝口结舌。不一鸣之官耶。现在比户相安。前说尽息。仍由臣等迭饬各属。随时随地。认真设法跴访。其查办不力。稍涉粉饰者。即行指名撤参。惟以有无报案为凭。一切无稽之言。相戒勿听。盖风会邪正之判。人心动静之机。隐系于此。不敢不深思熟虑。谨再据实缕陈。伏乞 圣鉴。
卷七十五 兵政一兵制上
前因时论十九兵制
吴铤
恽子居曰。古者士可以为农。农可以为兵。后世驱士于农而士坏。驱农于兵而农坏。泛令之。则诡入诡出于二役而无用。严束之。则积怨蓄怒于一役而不安。是亦治天下者所宜深戒也。三代以下。以养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