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7-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第1024页

又有例也。独子承祧两房。祗应娶嫡妻一人。其置侧室以广嗣育。例所不禁。不得两门均为娶妻。
上汤尚书论兼祧服制书         
张履
窃见礼部议。据例大宗子兼祧小宗。小宗子兼祧大宗。均服大宗三年。为小宗期。小宗子兼祧小宗。为其父三年。为所兼祧期。若小宗子后小宗。嗣以本宗绝。改为兼祧。旧一依为人后例。降其所生。今议若未为所后持重服。宜还服其父三年。惟已为所后服重。则为其父宜期。礼不贰斩。履愚窃以为礼。不贰斩为支子后大宗者言。非为今之后小宗而还承本宗者言。议者之说。犹为未尽也。礼。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期。传曰。何以期也。不贰斩也。何以不贰斩也。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又曰。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后之。适子不得后大宗。然则不贰斩者。为支子后大宗者言也。今法目长子支子为大小宗。在古皆属小宗。而兼祧之与为人后也又异。为人后者。重在所后。兼祧者。重在所生。惟小宗兼祧大宗。则大宗重耳。今以小宗后小宗。本宗绝。已还本宗。其为兼祧。仍以此兼彼。非以彼兼此。重在所生。而轻在所兼。虽已重所轻者于前。要不得轻所重者于后。今以还承本宗之宜重而不使。得与为人后者比。是轻重失伦也。以今后小宗而还承本宗。而执古支子后大宗之不贰斩。是名实违异也。盖不贰斩者。缘义有轻重。非为并隆者言也。并隆则并斩。子为父。臣为君。父为长子。丧服传。女子一适人者。下疏云。丈夫容有贰斩。故有为长子皆斩。近则子为母。为继母。是也。非独此也。妇人亦有贰斩。礼。女子已嫁者。为其父母期。传曰。妇人不贰斩也。而贾疏谓天子女嫁诸侯。诸侯女嫁大夫。为夫斩仍为其父母不降。是也。夫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如既还承本宗。而仅同降服。遂无人焉为之重服者。人亦安赖有子。人子之心。又何以安焉。且古者小宗无后绝。今则有以大宗后小宗者矣。使大宗绝而还承。将亦谓已为所后服重。而不为所生大宗斩耶。大宗礼不可绝。虽孤不嫌为后。将孤子已服父斩。而后后大宗。亦不为所后大宗斩耶。故有未及为所后持服。亦不得为所生服重者。所以明为人后之义也。有已为所后持服。亦不必为所生服重者。所以明还承本宗之义也。然则为母如之何。曰。母犹父也。其为所后母已服斩无论。未服。则为之期可也。此系礼制之重。而夫子方以事出。使未得主议。故不揣鄙陋。献其瞽说如此。是否伏俟斟酌。
又见礼官议。引刑部则例。为人后者之子孙。于本生亲属。祇论所后宗亲属服制。独子兼祧。非出继比。独子之子。专承别房者。仍依为人后礼。为本亲降一等。至其子孙为本亲。宜一如刑部例。履谓如此。则所后在五服之外。身为父母服期。而其子遂即无服矣。按礼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舅姑义服且不再降。岂祖之正服而再降。用王彪之答谢袭书语。○郑注以不贰降。释文降。一本作隆。校勘记云。考文引宋本作隆。卫氏集说同。卢云。宋本作隆是也。案王彪之在唐以前引作不二降。而其说如此。是所见本作降。惟注意似谓以不贰故降。非作不再降。●而不再降之义。固经旨中所具。盖为人后。或在五服外。而妻为舅姑定以大功。非不再降而何。且至于绝。为人后者。与女子子之嫁者同以出降。女子子嫁他族。其子犹为母党服。岂为同宗后者。其子反不得为本亲服。且古者族人为宗子齐衰三月。使出后者之子。继为宗子。其祖当以宗子服服其孙。岂孙独不服其祖。窃以为人后者之子孙。为其本亲。礼虽无明文。要即统于为人后者。从降一等。礼官引例。似所未安。或谓五服之亲。有犯刑以服定。既重所后。不绝本亲。则罪名两重。恐非恤刑之意。履谓刑以礼。礼非以徇刑。恐刑之重而预轻其礼。则礼适以启人犯刑也。刑适以启人犯礼也。刑礼两乖。进退失据。鄙见如此。乞并赐裁酌。
独子兼承两祧孙为祖父母服议     
张履
乾隆间。山东单金鳌父凌云。以独子兼承两祧。生金鳌兄弟六人。遂分承之。金鳌兄弟上请为父凌云作何持服。为两房祖父母。又作何持服。部议。独子之子。分承两祧。皆独子亲子。无降服之文。应各为其父母服斩衰三年。独子于两房父母。不皆服三年者。例。大宗子兼祧小宗。小宗子兼祧大宗。均为大宗父母三年。为小宗父母期。小宗子兼祧小宗。为所生父母三年。为兼祧父母期。限于不贰斩之义。不得不从其变。两孙分祧。则孙之服应从其正。各为祖父母服齐衰不杖期。父故。嫡孙承重。俱服斩衰三年。案部议独子之子。为其父母服。无可疑者。至其孙之服似未分晓。解之者曰。独子之子。各为所分承之祖父母。不杖期。独子死。则两房之孙。各以长者为嫡。而为所分承之祖父母。皆三年。盖独子之子。唯于其父母无降服之文。则承大宗后者。于本生祖父母有降。所谓孙之服从其正者。意主承本生祖父母者言也。或曰。独子之子。虽分承两祧。而各为本生祖父母不杖期。自古嫡子无二父。故嫡孙一人承两房祖父母重俱三年。所谓孙之服从其正者。谓于本生概无降也。如其有降。则部议何无一言及之耶。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