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制礼。必本于天理人情。三年之丧。天理人情之极至。而圣人范世第一大法。今柬之之论礼意也。习熟旧说。不过曰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相称耳。不知子于亲丧有终身之痛。先王制为三年。此即中制矣。而何必又于三年之期更短一年。止以二十五月当之。欺心欺亲。名实亏损。而乃为情文克称乎。柬之又说练而慨然。祥而廓然。曰哀已除。而孤藐之情更剧。此情之所致。不假外饰。意谓服已变除而哀犹剧。限于练祥之制也。然岂托于不假外饰。而更速除之乎。何其傎也。今观其第一验。惟据春秋文公二年冬公子遂纳币何休杜预影响之谈。参差之说。虚妄不实。何足证先王制礼之大经乎。且是经也。左氏以为礼。公羊以为讥。已不能合矣。何休曰。僖以十二月薨。未终二十五月。故讥。窃谓经所以讥。讥三年之内图婚。不指言二十五月也。假令出十二月。明年正月二月纳币。亦不得谓为已毕丧在三年外也。且下文曰。三年之恩疾矣。非虚加之也。以人心为皆有之也。若不主三年。祗争一月。是直以三年为虚加矣。岂非自相矛盾乎。至何休解公羊。诬谬多端。以弟祢兄。贻误千载。昔人论之已悉。其言何足为据。
杜预左氏传注。既曰公薨。在十二月后。复以长术推之。谓实十一月。以弥缝左氏谓礼一语。不但自相抵牾。即使僖实以十一月薨。而十二月正当二十五月。禫服未毕。亦未可纳币。未可谓礼。且即终丧纳币。亦止寻常礼俗恒事。孔子何用特笔褒之。许以为礼。是左氏说经。且浮诬不可信。况杜预附会之说乎。邱明公羊在何休杜预之先。一以为礼。一以为讥。且相违不合如此。休与预乃欲牵引圣经。破析十一月十二月旁文孤证。以断三年之丧实止二十五月。岂足信乎。休与预虚妄不实且若此。而柬之乃欲据之以证三年之丧实止二十五月。益为荒渺矣。此其第一验不足据也。其第二验曰。书称成汤既没。大甲元年。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孔安国曰。汤以元年十一月崩。此则明年祥又明年大祥。故下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十一月服除而冕。顾命。成王崩凡十日。康王始见庙。明汤崩在十一月。比殡讫以十二月见祖。此周因于殷。非元年前复有一年。此二十五月之二验。愚按伊训元祀。自记即位之事。故曰见祖。太甲三祀。自记太甲复辟。故曰归亳。两事本不相蒙。更与汤崩不相蒙。安国混合言之。甚谬。又伪撰书序。增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八字于伊训惟元祀之上。柬之直谓书称云云。其实书无此文也。考之古今。断之义法。未有以故君之崩。系于新君元年之下。则十一月不得指为太甲元年。安国曰。汤以元年十一月崩。已为混谬。况可曰非元年前复有一年。语尤不通。孔传及序皆伪书。柬之不知而妄引之。安足为据乎。况即如伪孔言。汤以太甲元年十一月崩。明年祥。又明年大祥。故下言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服除而冕。亦不合二十五月之数。无论三祀之冕。为记自桐官复辟。非记终丧。即连上元祀为言。则三祀十一月。纔毕大祥。十二月朔。正当二十五月第一朝。而已除丧而冕。是服止三年二十四月。又直灭中月而禫一句。于三年二十五月毕丧之文亦不应。此与吉禘庄公公子遂纳币同一谬误。伊训元祀见祖。与三祀见祖。实皆不蒙汤崩为言。而何可据以验汤之丧期。况援康王顾命。明汤崩在十一月。以断十二月为汤崩之年。踰月改元即位。益谬矣。太甲惟遭放废。今而复辟。不得不加冕服。此一定礼仪。非为终丧。且顾命冕服。后来东坡苏氏讥其非礼。以为周公若在。必不如此。则谓冕服为周因于殷亦妄。况伊训见祖。原无冕服之文乎。而柬之乃据以定二十五月之验。全属臆造不根。此其第二验不足据也。至其第三验。亦惟习熟常谈。空论礼意。谓二十五月毕丧。为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云云。夫三年之制。对终身立义。前论已备。至于菜果酒肉之食再三年等语。尤为记礼者之长文剩义。无关制礼大本。若必急于二十五月毕丧。为饮酒食肉计。岂圣人制礼之义乎。此其第三验不足据也。惟第四验。据仪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三语。文义各句相承。虽仪礼经文不见。而篇目相传有禫礼。非伪撰。此为可疑。不知此正以着三年之丧三十六月之实数也。
先王制礼。送死有已。复生有节。故丧事即远。练而慨然。祥而廓然。祥者吉也。小祥大祥。渐即于远。其名其义。皆从即吉言之也。至第三年终丧释服矣。无可更为名者。故复制为中月而禫。禫者澹也。示不忍遽释。而徐以澹之使渐忘也。此天理人情之至也。圣人因性缘情之制。至是始极也。中月者。半一年十二月而中之。谓于大祥后第三年之中第六月。于此月行禫袷祭。服禫又六月。终三年三十六月而除。此为除服之地。使渐澹忘。故曰禫。禫之名与祥为类。中月谓第三十月也。于第三年十二建月数次为中也。说文半物中分也。如此则中字义训既明。而又当于人心。若不祥后一月行禫即释服。则恐哀有未忘。觉有遽而未忍者乎。何以不言中年而言中月也。曰。言中年。则疑滥于学记闲一年之训。其义舛。其辞不成且混。惟言中月。辞警而文核。乃见制法作经之严而立之也。中既有闲义。何以不从郑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