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法有七。 其一江。河傍田。则车升之。远则疏导而车升之。疏导者。江南之法。□里五里尚觉其少十里一纵浦。五里一横塘。纵横脉散。勤勤疏浚。无地无水。此井田之遗意。宋人有言塘浦欲深阔谓此也。 其二江河之流。自非盈涸无常者。为之闸与坝。酾而分之为渠。疏而引之以入于田。田高则车升之。其下流复为之闸坝以合于江河。欲盈则上开下闭而受之欲减则上闭下开而泄之职所见宁夏之南灵州之北。因黄河之水。见于陕西通志者甚多不知今皆存否凿为唐来汉延诸渠。依此法用之。数百里间灌溉之利。瀸润无方。宁城绝塞。城中之人家临流水前贤之遗泽远矣。因此椎之。海内大川。仿此为之。当享其利者。亦孔多也。 其三塘浦泾浜之属。近则车升。之。远则疏导而车升之。 其四江河塘浦之水。溢入于田。则堤岸以卫之。堤岸之田而积水其中。则车升出之。堤岸者。以御水使不入也。大则为黄河之帚。小则为江南之圩。宋人有言堤岸欲高厚。谓此也。车升出之者。去水而萟稻。或巳萟而去其水。使不没也。 其五江河塘浦。源高而流卑易涸也。则于下流之处。多为闸以节宣之。旱则尽闭以留之。潦则尽开以泄之。小旱潦。则斟酌开合之。为水则以凖之水则者为水平之碑置之水中刻识其上知其间深浅之数因如闸门启闭之宜也。浙之宁波绍兴。此法为详。他山乡所宜则效也其六江河之中。洲渚而可田者。堤以固之。渠以引之。闸坝以节宣之。 其七流水之入于海。而迎得潮汐者得淡水迎而用之得咸水闸坝遏之以留上源之淡水。宁绍苦于人多地隘故流入京师者甚众多有买田于天津一带者愚意其人办事各衙门以得官多至作奸不若限其开荒以次授选人也职所见迎淡水而用之者。江南尽然。遏咸而留淡者。独宁绍有之也。
一用水之潴。潴者水之积也。其名为湖为荡为泽为甸为海为陂为泊也。用潴之法有六。 其一湖荡之傍田者。田高则车升之。田低则堤岸以固之。有水车升而出之。欲得水。决堤引之。湖荡而远于田者。疏导而车升之。此数者与用流之法畧相似也。 其二湖荡而源而易盈易涸。可为害可为利者。疏导以泄之。闸坝以节宣之。疏导者。惧盈而溢也。节宣者。损益随时。资灌溉也。宋人有言。闸窦欲多广谓此也。 其三湖荡之上不能来者。疏而来之下不能去者。疏而去之。来之者。免上流之害去之者免下流之害且资其利也吴之震泽受宣歙之水。又从三江百渎。注之于海。故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其四湖荡之洲渚可田者。堤以固之。 其五湖荡之潴。太广而害于下流者从其上源分之江南五坝。分震泽以入江是也。 其六湖汤之易盈易涸者。此湖荡惟北方为然当其涸时际水而萟之麦。萟麦以秋。秋必涸也。不涸于秋。必涸于冬。则萟之春麦。春旱则引水灌之。所以然者。麦秋以前无大水。无大蝗。但苦旱耳故用水者必稔也
一用水之委委者。水之末也。海也。海之用为潮汐。为岛山。为沙洲也。用委之法有四。 其一海潮之淡可可灌者。迎而车升之。易涸则池塘以蓄之。闸坝堤堰以留之海潮不淡也入海之水迎而返之则淡禹贡所谓逆河也。 其二海潮入而泥沙淤垫。屡烦浚治者。则为闸为坝为窦以遏浑潮而节宣之。此江南旧法。宋元人治水所用。百年来尽废矣。近并浚治亦废矣。乃田赋则十倍宋元。民贫财尽。以此故也。其浚治之法。则宋人之言曰。急流搔乘。缓流捞剪。汗泥盘吊平陆开挑。今之治水者。宜兼用之也。 其三岛屿而可田。有泉者疏引之。无泉者为池塘井库之属以灌之。 其四海中之洲渚多可田。又多近于江河而迎得淡也则为渠以引之。为池塘以蓄之。
一作原作潴以用水。作原者。井也。作潴者。池塘水库也。高山平原。与水违行。泽所不至。开浚无施其力。故以人力作之。凿井及泉。犹夫泉也。为池塘水库。受用雪之水而潴焉。犹夫潴也。高山平原。水利之所穷也惟井可以救之。池塘水库。皆井之属。故易井之彖。称井养而不穷也。作之之法有五、 其一实地高无水掘深数尺而得水者。为池塘以蓄雨雪之水而车升之。此山原所通。用江南海壖数十亩。一环池深丈以上。圩小而水多者为良田也。 其二池塘无水脉而易干者。筑底椎泥以实之。 其三掘土深丈以上而得水者。为井以汲之。此法北土甚多。京师皆然菜亦鲜美特以濯畦种菜近河南及真定诸府、大作井以灌田。旱年甚获其利宜广推行之也。井有石井。砖井。木井。柳井。苇井。竹井。土井。则视土脉之虗实纵横及地产所有也。其起法有桔槔。有辘轳。有龙骨木斗。有恒升筩。用人用畜。高山旷野。或用风轮也。 其四井深数丈以上。难汲而易竭者。为水库以蓄雨雪之水。他方之井深不过一二丈。秦晋厥田上上、则有深数十丈者。亦有掘深而得咸水者。其为池塘为浅井。亦筑土椎泥而水留不久。不若水库之涓滴不漏。千百年不漏也。 其五实地之旷者。与其力不能多为井为水库者。望幸于雨则歉多而稔少。宜令其人多种木。种木者。用水不多。灌溉为易。水旱蝗不能全伤之。既成之后。或取果。或取叶。或取材。或取药。不得巳而择取其落叶根皮。聊可延旦夕之命。虽复荒岁民犹恋此不忍遽去也。语曰木奴千。无凶年。 高皇帝